这世上的人,大抵分三种。
一种把梦揣在怀里,任由它如何发光,也迈不出第一步,最后让梦在虚幻中飘零。
一种把梦攥着手里,不管路上多少荆棘,把空想化为利刃,让梦里的轮廓一点点化为现实,哪怕伤痕累累,也依旧无所畏惧。
而第三种,连梦的影子都抓不住。生活如同白开水,一滩寂静。没有梦想,没有行动。像随时会消散的泡沫,化为乌有。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这是刘勰的梦。而这梦,铸就了“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文心雕龙。使其流传百世,造福后生。而他攀摘彩云的梦,从来不至于心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断的“积学以储宝”,是促使他攀摘彩云的阶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毛泽东挥笔写下的几句诗,字字都浸染着炽热的梦。是走出乡关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决心,是“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铿锵宣言。 这首诗里埋藏着毛主席的赤子之心。正是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让他在抗争路上风雨求索,让他在枪林弹雨中砥砺前行。那最初“立志出乡关”的梦,让他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撑起中华民族的半边天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言,是少年周恩来心中熊熊燃烧的梦。那时中华民族贫瘠落后,少年的一句宣言便是一生的奉献。从烽火岁月到建设年代,始终不忘初心。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用他那身躯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