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微博上有一条热搜,说中国的单身青年已有2亿之多。
这个数字意味着,每6.5个人中,就有一个年轻人是单身。注意,这个“人”包括下到新生婴儿,上到在世的长寿老人。如果结合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来看,年龄处于20-34岁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4.43%,约2.37亿人。
看完我突然长抒了口气,原来单身狗才不孤独,这才是史上最豪华战队啊!
当然,这个概念其实是有混淆的,因为我们习惯上理解的单身是非恋爱而不是未婚状态,而这个2亿其实指的是后者,也就是传统上在前几代人来说应当已经结婚的但未结婚的群体数量。
犹记计划生育年代,不少人被迫着,哦不,主动遵循“晚婚晚育”政策,现在真的是变成自觉践行了。这阵风,不仅从晚婚蔓延到了“不结婚”,甚至还有“不恋爱”。
要是恋爱都不想谈了,还结啥婚呢。
▼▼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90后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却又常在这种关系来临前望而却步。
朋友毕业后去了帝都工作,她把这座城市叫做“清晨是希望,深夜是绝望”。一边吐槽每天活得喘不过来气,一边热爱这里的自由与多元。
和大多数北漂一样,她的生活被“合租”、“挤地铁”、“加班”、“聚会”这些关键词标记着。当然,还少不了“单身”。
周末下午,她自己去逛图书展,在微信上给我发了很多展出的新书封面,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回了两个字:寂寞。
我本来想问的是书展质量怎么样,人多不多,有没有什么亮点之类的,但没想到她说的是那一刻的真实感受。
的确,我只看到了那些书,却看不到她在人海中,在很多肩并肩手牵手中一个人穿过来走过去。
那种感觉,一定不是用感同身受或者“我懂你”的同理心就可以化解的。
其实她身边也有两三个和她走得很近的男生,其中有一个她也很有好感,两个人聊得来,又对脾气。对方也有向她示意过进一步发展的想法。不过她一直不敢迈出去“恋爱”这一步,两个人一直保持着所谓的“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程度。
她说,她不敢。两个人虽然聊得来,但她自己清楚,很多时候,她每回复一条消息,都要绞尽脑汁想很久,想着如何说出对方会喜欢的话。自己根本不是自己口中的那个人。对方很优秀,家庭好、学历好、能力好,感觉自己配不上。
与其进一步发展可能会“让人失望”,不如一直停留在最美好的朦胧中。
好像也很有道理。
如果在大学里还能坦荡荡地说自己相信爱情,那走出校门后,当爱情不可避免地指向婚姻时,不考虑家庭条件、地域、工作等等好像就是一种“很傻很天真”的理想主义了。
经历了良好教育的一代人,清楚地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所以变得自知而矜持,努力用理性给自己找到一个定位。
只是,这个定位要么过高,要么过低。
▼▼
单身群体中不敢恋爱的是一类,不想恋爱的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身边很多优秀的人都选择单身,所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
“这么好的女孩子怎么可能没男朋友呢?”
“这么好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没女朋友呢?”
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来,可以听出不同的感觉。有人疑惑,也有人带有一点点“幸灾乐祸”的惋惜。
有人听这话是变相对自己优秀的肯定,也有人听出预设前提的别扭:
谁说优秀的人就一定不是,就一定不能单身?
当然,这话更多可能只是聊天时一个很好的接话,除了爸妈和自己,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或者需要在意你的情感状态。甚至爸妈在意的,有时候并不是你的幸福不幸福,而是千万别沦为容易让街坊邻里嘀咕私议的“剩男剩女”。
作为独生子女大潮大规模普及的一代,我们习惯了自由至上的不将就,愿意为了一个真正相知有趣的灵魂而等待,而不是做别人认为应该做的事。如果恋爱这件事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那去寻找自己更舒适的状态只是一种本能反映。
一个人时,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安排显然有更大的支配权和自由度,如果有对自己而言足够充实有意义的生活,渴望爱和不想爱,或许并不是一个矛盾体。
当然,如果愿意享受自在的状态,就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
本来想写《你找不到对象是因为不够爱自己》,鼓励大家变成更好的、更优秀的自己。诚然,当自己的内外在获得提升时,的确会有更多的机会,不仅是在爱情上,也包括在工作上。但后来突然意识到这想法其实有点可笑。
爱自己,不是为了要找对象。
你盛开,也不是为了清风来。
更好的状态是,后者,只是前者的附属品。
昨天问了一个“异性间最好的相处方式”的问题,下面是小伙伴们回答的汇总,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分享给你。
公众号:陆拾吨
这里,和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