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十八)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原文: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译文:
一个伪装心地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无恶不作的邪僻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改变自己所操守的名节,他的品格还不如一个毅然痛改前非而重新做人的小人。
个人见解:
-1-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在我看来,人之初,并无善恶,而是一种混沌未开的状态。他们不知善恶,又何来善恶?
随着人们的成长,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翻来滚去,每个人都会看到社会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因为种种的原因,每个人的认知会很不一样。比如:有的人看到凋落的黄叶会伤心,而有的人是视秋天的黄叶为美景。对于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当然,这还需要追本溯源,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
最近在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书中提到,“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其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正如上面提到的,对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会作恶,而有的人会行善。
然而,生活在社会中的大染缸的人,又有几个能干净呢?我不敢妄言每个人曾经都做过假丑恶之事,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做过。当然,对于假丑恶的评判,这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3-
谈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一个道理。小人和君子的界限是很难区分的。每个人都也许做过小人之事,每个人也都做过善良之事。只是一方掩盖了另一方罢了。所谓的善人,只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们做的可见之事都是善意的;而小人,做的可见之事都是恶意的。
尽管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我们大众还是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只是如果总是以一个标准去框定,有可能冤枉好人,而放掉恶人。当然,这又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如果抛开社会标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关于社会对人的评判,是判断不一的,而且我们也没必要去参与那些评判。我们主要是对我们身边的人的评判。
-4-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我们自己内心会有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拿这个去框定自己身边的人,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可以再深度观察。毕竟有些人,善于掩饰自己。
大学毕业时,有几个同学都告诫我,以后不要太轻信一个人,要不断观察。其中有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有个好朋友,关系很好。有一次,他带他的朋友去家里做客,那个朋友竟然还偷他家里的东西。这样他很气愤,于是绝交了。”从他的描述来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他这样做事对的。在社会中,我们也很难去辨别君子与小人,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辨别出来。也许,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5-
结语: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真小人容易暴露,而伪君子暗箭难防。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识人没有捷径,见的人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