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两年选调生驻村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一把雨伞,几双烂鞋,每天至少三公里的手机监测步数,田边一茬又一茬的麦穗,还有路边的小店老板,都见证了我这两年来的基层工作。因为连东村在我住所的东面,所以每天去村委的路上,我抬头就能看见朝阳。每一次当我走在下乡这条道路上时,都有不同的风景和感慨,或是顶着炎炎酷日,或是下着瓢泼大雨;或是在半路上遇到群众纠纷,又或是和农民讨论今年的收成。回顾两年驻村时光,虽逝者如斯,但仍不改初心,满怀热情,如今点点滴滴浮上心头,基层经验沉在心中。
以“学思想”为主线,拧紧人生“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 开展理论学习,是基层工作的先导。作为选调生初出茅庐,固然我们在大学课堂取得一定成绩,但来到基层,我们一下子就变成了“小学生”,所以,理论学习应是选调生基层任职的“第一课”和“必修课”,自觉拧紧我们的思想“总开关”。虽然基层工作繁多复杂,工作花费时间较长,但对待学习仍打不得马虎眼,我们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学习基础在学、关键在思、目的在用,做到“学思用贯通”。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勤奋,持之以恒学,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切忌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时间碎片化。同时广泛涉猎农业、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等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书籍,时刻更新知识储备,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做到常学常新常思考,悟深悟透悟心得,强基固本,久久为功,做到吃透理论、吃准基层。
以“挑担子”为历练,练就干事“铁肩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面对情况复杂的基层时,没有党的理论支撑,就像瞎子摸着石头难过河;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不接“地气”,造成只唯书不唯实的本末倒置、理论与实践离析的两张皮,也不免要落得一个“书呆子”的下场。要破解难题,我们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实践学,一边眼观耳听式地学,一边捋膊挽袖式地学。时刻牢记谦虚地向群众学习、向党员学习、向基层学习,同时也要不忘自己是一名高校毕业的选调生,作为选调生无论何时切不可丢下自身的专业优势,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学习,从中收获各种经验和方法,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才能手中有本领、胸中有成竹。在基层工作,常常需要面对群众的突出问题和各种突发状况,我们要主动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啃几块“硬骨头”,在历史遗留问题面前要敢于抽丝剥茧、寻根溯源,用新想法、新思路加以破解。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练就担当“铁肩膀”。
以“为人民”为宗旨,擦亮党员“金招牌”。在基层工作,千万不能“走过场”、做“花架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心中有没有装着人民,是否关心基层,群众都能通过我们的一举一动分辨出来。在面对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当前锋、打头阵,不怕头破血流,不畏艰险困苦,方能尽显党员先锋本色,擦亮党员精神底色。刚到基层时,面对各种群众纠纷,嘈杂的环境和盘根交错的关系让我感到无从下手难以解决,但我知道我不能退缩,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希望,于是我面对群众的谩骂不回避,面对复杂的问题不怕烦,一次调解不了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定要解决群众的问题,缓和邻里的关系。在基层要以“人民群众无小事”的认知和信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逐渐让我成长为一个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村民眼中的好干部,村干部对我称赞有加,村民也记住了我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本地话的“外地人”,我深知这是我在基层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大的荣誉,但我仍然不敢懈怠,我时时把自己放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放在群众的监督之下,慎独、慎微、慎行、慎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做好样子,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树立党员“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