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处发力让基层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基层干部是干事创业的排头兵,整治基层形式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蜻蜓点水式调研”、“新形象工程”、“摆牌大战”、“治污不走心”、“过度借调”、“只微笑不办事”,新华社对整治形式主义的六连评表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必须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实”处发力让基层减负在“一子落”、基层治理“满盘活”。

在思想观念上下实功,提升“愿为”觉悟。形式主义这块“硬骨头”之所以难啃,根子在于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如果思想问题不解决,那么整治形式主义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基层干部必须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基层干部只有初心不变、道路不偏、实干不减,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急事难事、田间地头,才能做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在工作行动上出实招,增强“善为”本领。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作为“神经末梢”上的“神经元”,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之基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形式主义的根本是增效,是坚持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减的是形式,不减的是责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减轻基层的外在负担,注重挖掘和激发其内在潜能,增强“善为”本领,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双重飞跃。一方面要注重基层干部的培养,在学习教育中掌握理论知识、在解决一件件实事一桩桩难事中提升能力本领。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主动学习,培养自身的数字素养,通过数据填报、数据互通、网络平台联结群众和政府,推动政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一支既能干实事、又会干实事的基层铁军。

在制度建设上求实效,激发“有为”动力。整治形式主义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抱有“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时刻警惕反弹回潮、提防隐形变种,一以贯之很抓落实、持久发力接续奋斗。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断建立健全整治形式主义长效机制。同时,考核要看重实际的工作成效,而非天花乱坠的数据,浮华无效的工程。通过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考核晋升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形成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工作导向,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效调动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只有真真正正破除形式主义之风,让基层干部愿为、善为、有为,才能在新征程上做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