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学习研究宣传是我们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途径,必须不断深入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引,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
增添“滋味”,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教育若只停留在表面,便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只有当学习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时,党员干部才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一些学习教育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缺乏深度和针对性,导致学习者虽“学”却难以“致用”,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指南,工作成效自然大打折扣。为此,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将理论学习融入具体工作场景,让学习者切实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要注重问题导向,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答案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活动、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激发“香味”,提高宣传普及吸引力感染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宣传普及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积极有效的宣传普及,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热情,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若宣传方式枯燥乏味、生硬刻板,难以引起群众的兴趣和共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和抽象理论具象化的载体,则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要创新宣传形式,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动漫等现代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理论内容,让宣传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要贴近群众生活,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宣传更接地气、冒热气。要注重互动交流,通过开展讨论、问答、分享等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理论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
提升“鲜”味,促进学习宣传常态化长效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持之以恒地抓好根本任务,才能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旺盛的生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如果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就会时断时续、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推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学习研究宣传工作纳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宣传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