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寻根

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让我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了新的理解。

初次看这篇课文,会觉得是在怀念自由无虑的童年。后来了解了时代背景后,发现是在讽刺腐朽的封建教育,以及抒发当下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在当下这一刻,我又有了新的感悟。鲁迅先生他其实是在用自己这份相隔多年的惆怅,教会我们学会珍惜当下。当你只需要为自己买单时,你向社会索取的小于社会能为你提供的,我们便会很容易感到满足无忧。但人性最大的优点,也是最明显的缺点,便在于我们学不会适可而止和懂得满足。我们周围的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你要时刻监视周围是否有人会超过你。所以当我们听懂了这些暗示后,便开始由被动的监视变为主动地焦虑。

可笑的是,这个社会还在反问:为什么当下年青一代不愿意结婚,为何年轻人如此自私?这只不过是那群享受了七零八零年代时代红利的中年人,站在旧时代思维里,对年轻人的偏位解读。我们这群90后、00后,没有所谓的长时期时代红利可以享受,而我们又是在那群享受时代红利一代人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教会了我们什么呢?不外乎是:要吃苦、要节俭、要学会吃亏、要秀外慧中。但很少有人会站在当下时代思维里,去捕捉年轻人的痛苦、尴尬、疲惫。在过去一代人眼中,这些形而上的痛苦,远不如具体可视的形而下的痛苦。

当大家都在歌颂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时,我却觉得这是一句道貌岸然的标签。无所谓体力还是脑力,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劳动吗?当你目下所做的事,是在为培育自己浇花施肥,而这朵花盛放后,又能沁润一方天地,便为上乘之作。

因此,我还是愿意秉持以往读书时期的观念,了解自己来时路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可以看清自己光明和黑暗之处,但了解过往不是目标,因为这只是一种简单地复盘。了解过往是为了让我们在走向未来时,可以更有底气地选择方向;可以在心灵疲惫时,有一处可以修补心灵的窠臼。

南湖一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