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间, 家里来了客人。
早上收拾完毕,准备带着儿子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这时小家伙玩他的玩具正玩的高兴,不愿意出去,说要在家里玩,矛盾开始。
怎么解释讲道理都说不通,然后我就直接拿着包径直走向门口,他看到我要走,立马跑过来,扯着我的衣角,开始嚎哭。
老公一听他哭就立马冒火,"别哭!再哭就把你关小黑屋里!"
小家伙一听,哭的更凶了。
我试图再次安抚他说带他出去玩,他哭着说我不愿意。
老公接着耐着性子说"我们要出去,要不然你一个人在家玩,"
小家伙哭着说"不行,我一个人,好怕。"
我说那就跟我们一起出去,他还是坚持。
老公再次发火大声斥责到,"怎么这么不听话,还哭,再哭给你扔到垃圾桶里去!"
小家伙卯开架式哭的撕心裂肺,更加坚决了·······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
当孩子的意志与大人意志发生冲突时,大人总是用各种办法让孩子能够听从大人的意愿。
而最简单最常用的就是宝爸的方式,指责强制威胁恐吓,我知道这一定不是好的解决方式,而我,亦为难地不知所措,成为暴力的帮凶,生硬的坚持,难道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冲突吗?
我们从小接受到的处理方式,大多都是现在重复的版本,而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也不在少数,
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强势施压甚至武力逼迫孩子就范。
因为简单,粗暴,有效。
而这样的方式往往带来的结果是如果大人赢了,孩子的自我意志削弱,被迫屈从,不敢坚持自己,慢慢形成怯弱胆小的性格。
如果孩子赢了,就知道哭闹是最好的武器,可以逼迫父母就范,以后每次不如意都可以用哭闹厮打的方式达到目的,慢慢形成蛮横自我的性格。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一面照妖镜,你处理冲突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应对方式。
许多育儿理念说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摈弃权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现实是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智识判断对错,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为选择负责,尤其在与大人共同的行程安排中,如果把选择权给孩子,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运行你们的生活。
所以大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可是太强硬的方式又会伤害到孩子,那么如何处理这种冲突,既不会宠坏了孩子,又不会伤害了孩子?
亲子教育专家田先指出:
情绪如同浪花。
它的产生一定是有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也会像浪花一样起伏波动,会来也会自然离开。
哭泣是他们与身俱来的本领,这种情绪表达从他们出生开始,是为了唤起大人的注意,怜悯,从而得到照顾,满足各种需求。
孩子逐渐长大,想法增多,需求也增多,有了更多自己的意志,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也会用哭泣表达不满,发泄情绪。
我们应该认识到哭泣是正常的情绪表达,这恰恰说明孩子发育正常,因为情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础。没有人会乐于跟一个永远冷漠面无表情看不出情绪的人交往。 很多大人,一旦看到孩子哭,就犹临大敌,想法设法阻止孩子哭泣,不加选择的满足或者斥责。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辨别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满足,因为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达到。
这时就需要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分析和分类,但这种分类不能单纯的以方便大人的利益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标准来判断。
例如孩子需要在摸爬滚打中成长,锻炼肢体,发展智慧,大人如果以容易脏衣服或者害怕摔跤为由而横加干涉过度保护,则是没收了孩子最基本的自由和权利。
相反,如果孩子在没有判断力的情况下,指示大人去哪里,吃什么,上不上学,也去听从孩子的意见则是把大人的责任推给了孩子,也助长了孩子狂妄自大,随意跨越界限的恶习。
最好的方式是,尽量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环境,然后把自由还给孩子,让他尽可能去尝试和体验,
同时尽量在自己的事情上可以做主,例如选择玩什么,怎么玩,吃多少,吃不吃。
不要因为大人自己怕麻烦怕指责而去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并横加指责让他以为这是自己的错,导致孩子的不自信。
在原则问题上,在给孩子讲清楚原因的同时坚持到底,这个原则尽量保证是通行的,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跨越的,例如不能玩电,不吃地上捡起的食物,不拿别人的东西。当这些原则上的问题与孩子产生冲突时,
尽量采取温和的方式给予拒绝,温柔的坚持,不批评,不威胁,不吼叫,给孩子消化理解的时间。
孩子如果哭,就让他哭吧,他有表达不满和难过的权利,可能他还没学会用其他方式排解情绪,那么哭是发泄不良情绪的最佳渠道,你只需要陪着他,不加指责的等待他自己平复情绪。
理解他的需要,看见他的情绪,共情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孩子释放他的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
这个时候的指责无异于雪上加霜,大人不仅不能满足,还不允许孩子哭,还要以此指责是孩子的错,孩子就会不知所措,当他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难过也不敢哭不敢表达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有一天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不跟你沟通时你有多着急了。
温柔的坚持是一种慈悲,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它伴随着爱和信任:相信他可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对你的宽容和接纳心怀感恩。
能做到这样也是大人最具情商的表现,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田先说,管理好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偏见,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表现,无论他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要毫无芥蒂的去接纳他,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最终都会有助于我们孩子身心的成长与成熟。
这并不容易做到,但就是这样的尝试也许就能改变我们从上一代人习得的不良沟通方式在我们这一代有所改变,不让原生家庭里的低级模式重复在孩子的生命里。
让他们获得爱,并跟随你的脚步学会如何爱人。
想起那日,宝宝从梦中醒来,哭泣着抱着我,断断续续说了三句话:
我们在钓鱼……
吓死我了……
我长大打爸爸……
我和宝爸面面相觑,不禁哑然……
好笑之后带来的却是更多反思,我无从判断孩子梦中场景,但亦知道,平日里宝爸的严厉与苛责已经伤害到孩子,是谁说的,你对孩子发过的脾气,孩子早晚都会还给你。别让冤冤相报,成为宿命轮回······
后来的某一天,当小家伙又一次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大声哭泣时,我没有再阻止,而是试着蹲下来抱着他说,
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是家里面已经有一个了,我们一会儿回去把你的那个找出来玩好不好?
孩子继续大哭,坚持非要不可,我知道他此时也许已经不是单纯的想要玩具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意志与我对抗,
我抱起他,对他接着说到,如果哭能让你好受点,就大声的哭出来吧,妈妈陪着你,好吗。
然后没有像往日一样指责批评,只是静静地抱着他离开,他慢慢的从大声嚎哭到小声啜泣然后逐渐停下来。
快到家的时候,儿子突然抱着我的脸亲了一下,说了一句“我好喜欢妈妈”……
那一刻,突然很感动。
所以,亲爱的,你能不能允许我哭?
这不仅是孩子的呐喊,亦是我们需要对自己说的,你不必时刻强大,允许自己也有脆弱和无助的时候,
看见自己的情绪并在恰当的时候跟家人真实的表达出来,不用指责和愤怒伪装坚强,
当你需要安慰和支持,就告诉爱人你的脆弱和需要,你一定会获得理解和支持,
因为它会让爱人觉得这也是你对她(他)最大的信任与爱。
这是疗愈的过程,疗愈的先是我们大人自己,只有你学会了真实地表达自己,学会给爱人和孩子最大的接纳和支持,才能真正学会爱人,同时获得最大的接纳与爱。
著名母婴关系心理学家李雪说:
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
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觉知,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以此与所有宝爸宝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