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鄂同袍

  文/霁阳和桑             

  夜半,雨打,风动,浅眠。

  半梦半醒,心事未平,梦中一抹粉红映入眼帘,悠悠复幽幽,渲染着石道,白墙图书馆被一簇樱点缀,星星点点,若隐若现。三月,师从江城归。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代诗人李白在此写下千古名句,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千年前诗人途经江城,听到有人弄笛吹奏《梅花落》,弄笛之人无意,听笛之人伤怀。梅花落地之伤怀,凄清悲凉,如江城庚子年正月瘟疫,大病无情,寒彻入骨。

  “岂曰无衣,与鄂同袍。”随着声声期盼,各地医生纷纷请缨赶至武汉,治病救人。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武汉疫情得到控制。医生妙手回春,夜夜浅眠,殚精竭虑,睡无卧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如雨下,却不忘职责。

  道路封锁,学校停课,商人停售。车水马龙的城市,静谧斐然。人潮拥挤的街道,鸦雀无声。在家中的人们密切地关注着新冠肺炎的实时动态。

  早春三月,鹰飞草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莺莺燕燕,细雨霏霏。待到暖阳日,孩子们嬉戏踏春而至,风筝随风飞舞,牵线一头转眼到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古代诗意生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提起西湖,便想起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所做的浪漫诗句。西湖被比作了一名女子,如此多姿的“西子”却也命途多舛。熙宁八年,西湖之畔爆发了瘟疫。

  “瘟疫”一词源于古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抗疫的历史。“哄抬物价”“草药配置”“朝廷拨款救人”这些词句早在我国古代史书记载。如此看来,中国抗疫历史久远,对瘟疫的应对策略也成熟清晰。中国有丰富的抗疫经验和正确的领导制度,中国人面对疫情时的从容不迫古今中外有目共睹,默默做事,承担责任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态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武汉疫情一爆发,各地区第一时间赶至武汉,与武汉的兄弟姐妹一起共患难,只因我们本就血脉相连。

风雨交加挡不住中国人抗疫的脚步,夜夜无眠灭不了抗疫的决心。岂曰无衣,与鄂同袍!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