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出事了,不是因为菜难吃,不是因为服务差,而是因为老板贾国龙“打了一仗”。对手是罗永浩,战场是舆论场,结果,全军覆没。
他调集1.8万名员工“作战”,发声明、怼网友、扣帽子,把一场本可化解的质疑,硬生生搞成了“全民围剿”。最后,道歉了,可口碑已经崩了。
很多人说:贾国龙太刚了,刚过头了。可问题不在“刚”,而在他打错了仗。
贾国龙是什么人?
一个从内蒙古小饭馆杀出来的草根老板,靠狠劲、拼劲、不服输的“战斗魂”打下江山。过去三十年,他靠这股劲儿扛过非典、熬过疫情、冲出西北菜的包围圈。
每一次危机,他都是“冲上去干”,从不退缩。这种性格,在野蛮生长的年代,是利器;可到了今天,却成了伤己的钝刀。
这次的导火索,是“预制菜”争议。
罗永浩一句话质疑,网友跟风讨论,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公共对话。可贾国龙一听,立马炸了:这不是提意见,这是“黑社会”!
他把消费者的声音,当成了敌人进攻的号角;把网友的转发,看成了“小弟助阵”。于是,他发动全员“作战”,誓死捍卫“清白”。
可他忘了,今天的商业战场,早不是“谁嗓门大谁赢”的角斗场。你越强硬,网友越反感;你越扣帽子,舆论越沸腾。
他用管理门店的方式管理舆情下命令、统一口径、全员转发,可网友不吃这套。大家要的不是“我们没错”的声明,而是“我们听到了”的态度。
贾国龙的错,不是回应,而是回应错了方式。他把一场“沟通”,变成了“宣战”。在传统企业逻辑里,老板说了算,团队必须执行。
可网络世界,没有上下级,只有对与错、真与假、诚不诚。你越摆“老板架子”,越显得傲慢;你越说“别有用心”,越显得心虚。
更致命的是,他身边没人拦他。
1.8万员工,没人敢说“别发了”;高管团队,没人敢劝“先缓一缓”。这不是团队不忠,而是长期“一言堂”文化的结果。
一个习惯了“我说了算”的老板,听不进不同声音;一个习惯了“执行命令”的团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车,司机只顾踩油门,副驾驶却没人敢喊“慢点”。等到撞上墙,才明白最危险的不是路,而是没人敢说不。
有人说,这是代沟。贾国龙50多岁,不懂年轻人。可真问题不在年龄,而在认知落差。
他知道罗永浩有影响力,却不懂这种影响力是“信任资产”,不是“敌对势力”。他以为网友是来“搞垮西贝”的,其实大多数人只是想“听个明白”。他把“质疑”当“攻击”,把“讨论”当“围攻”,结果把中立者逼成了反对者。
这就像你家邻居敲门说:“你家狗叫太吵。”
你却回他:“你是不是想偷我家东西?”谁还愿意跟你讲理?
贾国龙最该学的,不是怎么发声明,而是怎么“闭嘴听”。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打赢多少仗,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该打。
当年海底捞出事,张勇一句“我不会炒菜”,低头认错,反而赢得尊重。而贾国龙非要证明“我没做错”,结果越描越黑。
今天的消费者,不傻。
他们能分辨什么是推诿,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傲慢,什么是谦卑。西贝的菜或许没变,但老板的态度变了,大家就用脚投票。
这场危机,不是贾国龙一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代传统企业家的集体困境:他们擅长打硬仗,却不会打软仗;他们懂供应链,却不懂情绪链;他们能管好几千家店,却搞不定一个热搜。
但时代不会等任何人。你可以怀念“老板说了算”的年代,但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体验说了算”的时代。
贾国龙若真想翻盘,光道歉不够,得改思维。别再把舆论当战场,把网友当敌人。学会低头,学会倾听,学会说“我错了”。那不是认怂,而是成熟。
毕竟,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了错,还能让人愿意再信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