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都离不开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优劣会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
我们幻想有效的技能或者根本性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提升人际关系,可是常常事与愿违。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我们就不能在人际关系如鱼得水。
而《个人形成论》则为我们认识自己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个人形成论》的作者是卡尔·R·罗杰斯,他创立的个人主义心理学可谓是育儿界的鼻祖。我们熟知的PET父母效能训练和正面管教以及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都是从罗杰斯的个人主义心理学衍生而来的。
《不成熟的父母》让我看见了不成熟的自己,虽然我是妈妈,是生理上的大人,可我还是心理上的孩子。拿老公的话“你怎么还是孩子呢?”
你是身心合一的父母吗?还是只是生理上的父母?你想身心合一吗?
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想来帮助朋友成长?
“你要这样做……你不要这样做……”
“我都是为了你……”
“你看又把东西乱扔了,你为何老这样……”
常常我们以为这是好心提醒和帮助,你应该感恩才是,可结果却是,你说的很对,是的,我应该……可他仍然无动于衷
帮助人成长的不是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擅长说服人的道理,而是关系和感受。
类似于我们和孩子共情,当我们讲道理头头是道,道理永远排除在外。唯有先用右脑连接右脑,先同理他的感受,和他一起,我们才能用左脑对接左脑,让道理渗透进去。
否则,道理永远都漂浮在外。
曾经有研究发现,当把一群酗酒者用四种疗法做实验,发现关系疗法效果最好,而认知疗法效果最差。
认知疗法
说起认知疗法,可能我们很陌生,但是听了唐歌老师的解读,发现就在我们之中处处可见,都被滥用了。虽然无效,却还是被热衷。
第一,指出错误的行为
第二, 探讨背后原因
第三,再教育,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没有耳熟能详!老板经常拿来教训下属,父母拿来教训孩子,老师拿来教训学生……
有时候我们还会变本加厉加上威严,让疗法更差。
还记得小时候,我叔叔爱赌博,挣钱就去赌博家徒四壁还不罢手。我奶奶苦口婆心劝没用,我爸爸去劝没用,后来一大家亲戚,大姑、二姑、舅老爷赶回来围坐一堂,劝解批斗。叔叔当面说是是是,立志要改。可过后还是呼朋唤友玩赌博。
赌博和酗酒都是上瘾型人格,他们自身知道做的不好,也有是非观。可当我们摆事实,讲道理,犹如面对机器人,他是没有感受的。当我们之间没有关系,也就没法心连心去感同身受。
直到后来,叔叔家有了儿子。当看着家徒四壁的家,为了给堂弟好的成长环境,叔叔痛改前非开始勤奋工作,虽然偶尔还是会忍不住狐朋狗友的邀约赌博,但也收敛了许多,也知道存钱储蓄了。
最好的治疗不是心理学家或者长者的娓娓道来,而是以当事人的感受为前提的关系疗法。作者称之为助益疗法。
有效的助益疗法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对当事人的共情和理解
常常听到妈妈抱怨,我共情了没用呀!任何带着目的的共情都是假共情,真正的共情是不带评价的感同身受。
当我们带着评价和判断去共情,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都会感受得到。
当一棵树长在悬崖 上,成了歪脖子树,我们常常会仰慕它。而当一个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带有坏习惯,我们常常会排斥压低他。
当我们相信别人最好的一面,常常会激发孩子最好的一面。
无数的实验和孩子证明了这一点。当实验者随意指出几位学生是天才,将来有所成就时,这些孩子真的有所建树。当我们不断压低贬损孩子,孩子最后就会破罐子破摔,一事无成。
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的情绪
无条件积极关注真的很难做到,因为我们都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评判,常常不自觉就会带着教育者的态度去沟通,最后也就和沟通者有了疏离,走不到对方心里。
我们如果用事不关己的居上者来沟通“有啥想不开……”
“你看你不努力,工资才这么点……”
“你看天天就知道玩,隔壁小刘怎么……”
这种居高临下的沟通,除了让对方降低自己的价值,自我能量损耗,别无他用。
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的情绪,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士气,相信自己最好的一面。
第三,我们说的和自己内在逻辑相一致
我们任何人都是很敏感,你的心口如一还是心口不一都可以被感受得到。在和人相处,最好透明而真诚。放下自己的防御心,放下自己的评判和感受,表里如一。
当我们无能为力时,可以先陪自己待一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先于他人不是自私。只有让自己情感成熟了,我们才能做一个价值倍增者,帮助别人。
做一个价值倍增者,不需要金钱,不需要时间,不需要场合,任何时候都可以。
看见真实的伴侣,而非期望的伴侣,接纳伴侣,尽可能夸伴侣的最好的一面,你会发现亲密关系会更上一层楼。
看见真实的孩子,而非期望的乖巧聪明的孩子,肯定孩子的优点,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好。
我们和孩子,和伴侣,和朋友,没有隔着别人,没有隔着期望,当我们真实看见,我们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孩子的看见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