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是探索完Tapable的使用方式,相信大家干翻了前几个boss.js,已经收刮到不少装备,也升了不少级了,有把属性点加在智力上吗?没有的话可能要save/load一下了,回到第一章重新开始加点了哦哈哈哈哈。
把属性点加在智力上的就继续到下一张地图的boss吧,今天是来到compiler.js这张地图。
这里主要是写compiler的运作方式,咱们开始刷怪吧。
我们先从constructor下手吧,从顺序来说不应该先看这里,但是最后还是会回到这里,所以还是先科普一下吧。
class Compiler extends Tapable {
constructor() {
// something code ...
this.hooks = {
// a pile of hooks
}
// something code ...
}
otherMethods() {
// something code ...
}
}
为什么要先介绍constructor呢,主要是因为compiler.js主要就是把成个编译流程,通过Tapable的钩子写好了,Tapable在 探索webpack源码(三)已经介绍过了。
compiler.js的核心就在于constructor的this.hooks钩子里,这里定义了许多不同阶段的钩子,了解完这里以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在 探索webpack源码(一)中最后的代码块里,来一波回忆杀:
function processOptions(options) {
// 各种if else 过滤和配置
// something code...
let compiler;
try {
// 运行webpack函数,返回一个compiler对象
compiler = webpack(options);
} catch (err) {
// something code...
}
// 执行compiler中的run,开始编译。
compiler.run(compilerCallback);
}
没错就是 compiler.run
这个api,说明在命令行输入webpack的时候,进入编译模式走的就是这一段代码。
// webpack-cli.js
let compiler = webpack(options);
compiler.run(compilerCallback);
在webpack-cli.js已经把webpack实例化,得到了compiler,然后执行了run方法。
所以我们看完constructor就看run方法:
// 1
const startTime = Date.now();
// 2
const onCompiled = (err, compilation) => {
// something code;
};
// 3
this.hooks.beforeRun.callAsync(this, err => {
// something code;
});
run方法里面主要就是这三段话。
1、startTime就是用来计算编译器所消耗时间的初始时间点。
2、当编译完成后需要执行的函数,处理编译完成后的事情。
3、编译钩子的开端。
这里主要讲的顺序也是从第3点的beforeRun钩子开始讲,讲完整个第3点后,再开始讲第2点编译完成后的函数。
第3点这里的代码也不多,就直接全部贴上来吧:
this.hooks.beforeRun.callAsync(this, err => {
if (err) return callback(err);
this.hooks.run.callAsync(this, err => {
if (err) return callback(err);
this.readRecords(err => {
if (err) return callback(err);
this.compile(onCompiled);
});
});
});
讲真,我把源码看到这里的时候是一脸懵逼,为啥 async钩子
只接收一个参数的时候,还可以带一个 error-first
风格的回调函数?
而我用各种IDE去搜索,最后都只找到 beforeRun.tap
的方式来绑定tapable事件,这里我一度是认为IDE搜索不全面,然后手动找了半天源码也无果,仔细思考也无果(因为也想不到除了webpack内部还有哪里会绑定beforeRun这个钩子),然后再去看doc,咦?还真有这种用法。
最后自己创建了一个文件才搞清楚,用tap绑定后,callAsync时,最后一个参数会接收一个 error-first
风格的回调函数。只有async钩子并且用tap绑定才有哦。
这一段思维上的bug也更新在 探索webpack源码(三)--- Tapable插件使用 里头。(我真的没有在给自己卖广告,只是方便你们阅读,逃。
废话了那么多,现在进入正题:
上面的代码段只有俩钩子,分别是beforeRun和run。
beforeRun:异步钩子,用于运行前。
run:异步钩子,用于运行时。
它们都接收一个 "compilation"
作为参数,这个可以在constructor的this.hooks里找到定义,我们来拆解一下这部分代码:
// this.hooks.beforeRun
// this === class Compiler
// callback === webpack-cli.js定义的一个compilerCallback函数。
// 似乎用来处理编译完成输出用的,有输出流也有hash处理,没细看。
//(有挺多callback传进来的,目前我按着顺序来看就是这个callback)
// 先接收了自己,再接收一个回调函数
// 如果beforeRun.tap里面有错误,就停止编译,将错误返回出去处理。
this.hooks.beforeRun.callAsync(this, err => {
if(err) return callback(err);
// somthingcode ...
})
// 同理
this.hooks.run.callAsync(this, err => {
if(err) return callback(err);
// something code...
})
这样基本的两个钩子都弄懂了,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感觉是为了更好的把代码模块化吧,这里就是骨架,把 beforeRun,run
这个流程骨架定义好了,beforeRun
要做什么,run
要做什么,就由得用户自己去填了,这个应该是面向切面编程吧,跟建房子一样,钢筋搭好了,剩下的就是填水泥了(填代码了),个人愚见哈。
上面说的可能抽象了一点,下面我们可以看看给beforeRun.tap过事件,和run.tap过事件的js,因为不是我现在探索的重点,我就把几个js都放一个代码块了:
// NodeEnvironmentPlugin.js
compiler.hooks.beforeRun.tap("NodeEnvironmentPlugin", compiler => {
if (compiler.inputFileSystem === inputFileSystem) inputFileSystem.purge();
});
// CachePlugin.js
compiler.hooks.run.tapAsync("CachePlugin", (compiler, callback) => {
// something code...
});
以上代码块就是用来 "填充"
刚刚写好的 "骨架"
,分别都是由其他js文件,作为插件的形式在对应的 "生命周期"
,或者说是 "骨架的节点"
来进行填充你想要的代码,是不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次就到这里吧。。还有很多东西没写完,写的有点久了,太长看着也很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