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服务管理难、群众诉求多等治理难题,巴楚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谋划和推进基层党建,积极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服务阵地。坚持党建引领,以“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抓手,紧紧围绕人群构成、地域文化、群众需求等,合理设置棋牌室、书画室、医疗室、理发室等活动功能室,将80%阵地建设用于服务群众,以点带面推行“全岗通”,建立健全“石榴籽服务站”服务制度,经常性组织开展篮球、台球、跳舞、棋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面实现村阵地“大门常开、阵地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在、群众常来,聚人气、聚活力、聚民心”的目标,让“石榴籽服务站”成为群众信赖和依靠的“服务之家”,把服务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重心下沉,凝聚基层共治合力。推进“机关+社会组织”下沉,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推动政务、医疗健康、公共事业、农业生产、就业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对医保等事项以清单式告知群众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和办结时限,全程帮办代办。围绕基层管理组织体系作用发挥弱的问题,以网格为依托,采取选派党建指导员、成立党组织、设置党小组等方式,实现网格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全覆盖。建立健全“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定期走访、上门服务、座谈以及网格员下沉、逐户宣传等方式“巡访”,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化解矛盾纠纷。
创新机制,增强协商运行动力。坚持以居民群众所想所需为出发点,落实以“四议两公开”为重点的民主协商、议事决策制度,对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志愿者、技能人才等各支力量,扎实做好“议事协调”“义诊下乡”等暖心服务事项。建立健全百姓说事制度,发挥人民调节委员会作用,充分调动“四老人员”、党员、村民小组长、妇女代表等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群众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德法融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借助法律顾问优势,深入各村通过法律咨询、送法进村入户、举行普法讲座,突出抓“法律明白人”引领作用,抓好村(社区)干部、妇女主任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用好“周一升国旗、草根宣讲队、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载体,用群众听得懂、“包谷馕”式的语言普及婚姻家庭、治安管理、土地流转等法律法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上学、就业、看病等惠民政策,把群众“应知道”与“想知道”的事项相结合,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