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篇第十九16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大意】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一定会平时充分表露感情,如果有,父母死亡的时候一定有吧!”
【一点启示】这应该就是良知、良心发现吧。也类似二祖所说的我心了不可得。中国人不仅有理性,更讲感性,即心。心在哪,专门找是找不到的,遇见事,这种心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人讲危难之际显真情。
【浅谈】
1、这个心,孟子讲“不学而知,是为良知;不学而能,是为良能。”即“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受”,是认识和正确判断事物的起点。离开这些根本点的判断,就已经偏离了“仁心”。
2、也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3、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遇事上,“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只要遇见大事大非、大孝大忠必然呈现。
4、人之良善,平时不会自尽其极;当然,多时候,也没必要自尽其极。但总有一些时候,你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感情,比如父母之丧。孔子有此感叹,曾子记之,也是于此时发现人心之良,我们今天知圣人之道,执其善端,推而广之,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