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478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16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大意】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一定会平时充分表露感情,如果有,父母死亡的时候一定有吧!”

【一点启示】这应该就是良知、良心发现吧。也类似二祖所说的我心了不可得。中国人不仅有理性,更讲感性,即心。心在哪,专门找是找不到的,遇见事,这种心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人讲危难之际显真情。

【浅谈】

1、这个心,孟子讲“不学而知,是为良知;不学而能,是为良能。”即“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受”,是认识和正确判断事物的起点。离开这些根本点的判断,就已经偏离了“仁心”。

2、也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3、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遇事上,“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只要遇见大事大非、大孝大忠必然呈现。

4、人之良善,平时不会自尽其极;当然,多时候,也没必要自尽其极。但总有一些时候,你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感情,比如父母之丧。孔子有此感叹,曾子记之,也是于此时发现人心之良,我们今天知圣人之道,执其善端,推而广之,善莫大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5,228评论 0 15
  • 《性理字训》 南宋 程若庸 程若庸(生卒年不详)字达原,南宋安徽休宁人。曾从饶鲁学,得朱熹传。为咸淳进士,历任安定...
    林文信阅读 2,315评论 3 2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209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2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