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雕塑”先建后招、违标串标事件引爆舆论。人们不禁要问:天价雕塑频现,公共财政岂是“唐僧肉”?

一尊被网友吐槽“又丑又贵”的牛郎织女雕塑,让河南鲁山县在2023年夏天陷入舆论漩涡。这座耗资715万元的雕塑,在一个2020年才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地方拔地而起,刺眼得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而当调查结果姗姗来迟,人们发现它竟成了公共财政监管失控的典型样本——实际造价仅207万元,缩水超500万。

图片来自网络

一、牛郎织女雕塑,如何成为权力任性的纪念碑?

调查组揭开的黑箱令人瞠目。这座雕塑的立项决策,几乎是在监管真空下完成的:

决策随意:县委、县政府在项目动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既未规范论证,更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拍脑袋”决策一路绿灯;

招标黑幕:“先建后招”公然践踏程序正义——6月23日雕塑基座已建成,而中标公告7月6日才发布。中标方睿泽艺术公司更被曝光与当地存在“地缘关联”,其实际控制人马某亮为平顶山汝州人,且该公司在平顶山地区累计中标金额高达1482万元;

价格虚高:第三方核算揭示真实造价仅207万元,与715万元中标价差价超过500万。虚高部分流向何处?调查指向围标串标形成的利益输送链:睿泽公司及三名责任人被判刑并处罚金,县住建局李某因受贿被判刑。

雕塑未立,腐败的根系已深扎于权力的缝隙中。

二、天价雕塑非孤例,公共财政监管漏洞何时补?

鲁山事件绝非偶然。近年来,从贫困县的豪华门楼到欠发达地区的“地标狂热”,“天价雕塑”争议频发。这些项目暴露出基层治理的三重病灶:

1.公共财政监督虚设

700万资金如何轻松过审?在鲁山,住建、财政等部门对招标造假、价格注水集体失语。当公共资金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制度防线形同虚设。

2.民生短板下的形象焦虑

刚脱贫的鲁山斥巨资打造“文化IP”,折射部分官员扭曲的政绩观:重“看得见”的形象工程,轻教育、医疗等隐性民生需求。当政绩冲动压倒理性决策,财政纪律便被抛之脑后。

3.问责机制“慢动作”消耗公信力

尽管2023年8月成立联合调查组,但完整结果迟至2025年7月才公布。两年间公众追问石沉大海,市民致电部门仅获“仍在调查”的敷衍。迟到的正义削弱了问责的警示意义。

三、终结“雕塑腐败”,需将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

要遏制公共资金“跑冒滴漏”,须从根源重塑制度:

让公众监督成为“第三只眼”

重大项目的立项、造价、招标应全过程公开。鲁山事件中,正是网民质疑倒逼调查启动。搭建便捷的公众监督平台,可使权力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引入第三方评估打破利益闭环

鲁山通过独立核算揭穿价格骗局的做法值得推广。重大工程应强制引入无利益关联的造价审计,打破地方“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困局。

严惩链条式腐败形成震慑

从决策者、执行方到企业围猎者,鲁山案中县委书记作检查、副县长被诫勉、住建官员获刑、企业罚金判刑的“全链条追责”表明:唯有斩断利益输送的每一环节,才能根治腐败毒瘤。

财政资金姓“公”不姓“权”。每一分虚高的造价,都是民生福祉的流失;每一次迟到的通报,都在蚕食政府的公信。

当17米的牛郎织女雕塑在鲁山落下道德的阴影,它终将成为一座警世碑: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共财政在阳光下流动,“天价雕塑”的荒诞剧才不会再上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