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总是有这样的情况,看到了一些鸡汤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然后就想发愤图强。然后拿出前所未有的执着和毅力,开始做计划,计划每天早上六七点起,然后开始先跑步,然后背单词,之后再吃早饭,晚上十一二点才睡,总之把自己一天安排的满满的。然后没过多长时间就觉得自己疲惫不堪。然后就想着玩手机放松一下,然后就陷入了失控的状态,什么都不管不顾,没心思做任何事情,可能沉迷于某个综艺,某个明星,某个电视剧中。等缓过劲来却发现过去了好多天,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然后开始陷入了自责之中,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意志力不强的人,坚持不下来做任何事情,不断打击着自己的自信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真的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吗,是因为自己不擅长学习吗,我之前也这样怀疑自己。但我在看过一些书后改变了这种想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因为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够,我们从小打到只顾着学习,却没人教我们怎么学习。
主要说两点
- 如何主动学习
- 如何正确学习
如何主动学习
首先是如何主动学习,我总结了四点:
制定清晰可执行的目标
首先说一下模糊的概念,人类不仅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意识控制着人类的社会行为,而潜意识控制着人的生理行为,例如呼吸,心跳等。意识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模糊,因为处理信息速度的不对等,潜意识能够轻易左右意识。明明想去学习,却拿起了手机。模糊就像一个影子一样影响你,回头一看一片模糊。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都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意志力薄弱,其实,行动力真正不足的原因是因为“模糊”。面对众多选择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的逃避。当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模糊的选项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选择那个最清晰、最简单和确定的选项。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的时候,就很容易选择享受,放弃那些比较烧脑的选项。因此我们必须要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更明确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那么如果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呢
利用感觉进行选择。潜意识更能够捕捉到一些重要信息:潜意识的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至少可以达到11000000次/秒,能够极其敏捷地感知很多不易觉察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是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二者的能力具有天壤区别。潜意识能够捕捉到微弱的信号,这就是所谓的凭感觉,觉察潜意识发出的信息。很多人往往没有人生目标,可以利用感性来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真正觉醒者会有意无意的用感知力来替代思考力。比如《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提出了六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人生
- 闲暇的时刻,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受触动,而不是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性的分析无法计算出内心的真正的需求,未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力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
制作合理的目标
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总是想着急于求成,一口吃个胖子,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没有正确的方法,不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去--困难区”进行区分。舒适区是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困难区是自己非常不了解的区域,而拉伸区则处于这两者之间,了解一些但不深入。
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好的计划应该是使自己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也就是处在拉伸区。舒适区是自己很容易做到的,困难区是不容易做到的。而拉伸区就处于这两者之间,既能让自己坚持下来,又不至于太容易,如果总是把自己放在困难区,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太满,刚开始不要逼自己太紧。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在学习这一领域,可以任用到任何领域。比如健身,每次到达肌肉撕裂,再经过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就会开始修复,这就是肌肉从舒适区到达了拉伸区。跑步也是一样,很多有人上来就猛冲,而是先慢跑,然后慢慢增大强度,让自己慢慢进入到拉伸区,而不是一下达到困难区。还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想奋起直追,于是想和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学习比较困难的题目,自己学的很痛苦,差距越拉越大。因为学习同样的内容,对成绩好的同学是在拉伸区,而对于自己是在困难区。正确做法是学习那些会做,但是特别容易错的或者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得,然后慢慢把自己的拉伸区让困难区扩展。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去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成长是必然的。
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就像在开头说的,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恨不得在吃饭的时候也在学习。有时候刻苦看似无比勤奋,但效果却越来越差,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痛苦而不是乐趣,精力消耗严重,以至于一旦放松就会完全不想再投入了,他们更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娱乐活动。而学霸们则学会正确分配自己的时间,他们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觉到精力不足的时候,就会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的回升。而正确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对学习内容输出,并建立正反馈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演示,这些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在30%一下,而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些对知识的留存率最高可达到90%。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分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得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的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要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我们在学完之后,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到的东西写下来,并且要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获取外界的反馈。
之前学习也想着写文章,能把看到的东西,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学到的技术能写一篇完整的技术文档,获得别人的反馈。但是总是没耐心写下来,这这比较着急,想尽快学完就行了,没耐心写一篇文章,可能写一篇文章比学习花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得不到别人的反馈。这可能就是没有作品思维,作品意识。
如何进行正确的学习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在在遇到难以抉择的困难时能够拿一个注意,这才算真有知识,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的决策。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够运用它帮助你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有、最确定和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下状态的认知体系。
怎么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我们不应该照搬别人的认知体系。比如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触动最大的点,然后在触动点上做标记,在空白下写下大量能够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能够真正触动自己,并让自己发生改变,那么这本书就超值了。
之前我看书总想着快速的把书看完,第一是总想先掌握这本书整体讲了什么,每章讲了什么,有很大的好奇心,也想对书整体有个把握,所以读的很不认真仔细。第二是急功近利,总觉得很快的读完这本书就学会了书里的内容,这样导致书读完了,书里的内容也只学了个大概。本来想着读完整本书再回头细度,但最后,因为因为知道书里讲的内容了,也没有耐心再去仔细的读一遍了,可能就去读下一本了。现在觉得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应该从自己最感兴趣部分入手,尤其是技术类书籍,因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说明这部分知识自己之前有了解,但是不深入,这部分知识可能正处于拉伸区,在学习的时候会更仔细认真,也更容易掌握。这样就能使自己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有了一个突破点。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感兴趣的点,又有新的知识处在自己的拉伸区,然后再去读这部分。然后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拉伸区,直至这本书读完。
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知识体系,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