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自己眼睛酸涩眼球肿胀,也难怪,每天除了睡觉吃饭,无论上班下班,一有空不是盯着电脑、手机,就是看书,明显是用眼过度了,自行滴了眼药水,提醒自己注意每隔一定时间保持眼睛休息,莫要出了问题。
的确,我们要通过眼睛才能看世界,拥有眼睛和光明对人们是多么地重要啊。常听说人总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不会那么珍惜,等到失去了又特别后悔。有时想想,真是这样,健康、亲情、爱情,莫不如此,就像我们正常健康的人现在所拥有的眼睛一样。在这个世界,就有那么一些人看不见,不分白天黑夜,不知何为蓝天白云。他们作为不容忽视的群体存在着,那就是盲人。
关于盲人,我印象深刻的有海伦•凯勒和阿炳,看过前者的书《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幼时因病失明,87年都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她在该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盲聋生活和求学历程,她励志自强的人生鼓舞了无数;听过瞎子阿炳创作的著名的二胡音乐作品《二泉映月》,优美抒情,韵味十足;我的爷爷在去世前几年得了白内障,几乎看不见,走路都要人搀扶,故他人生最后几年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房间里默默地坐着,一怕磕着摔着,也怕给家人填乱。
无论是先天盲也好,后天意外疾病导致失明也罢,对盲人而言,就像是歌词里说的: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盲人的世界几乎是一片黑暗。在中国,约有500万的盲人,人口数量快赶上一个小国家了。而他们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其他正常人群?他们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我们有真正地了解盲人这个群体吗?针对这些问题,不妨去看看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他着墨于盲人推拿师这个群体来描写盲人的生活、爱情和人际。该书在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已经被翻译成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多国语言,并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话剧和电影。娄烨改编执导的电影《推拿》还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我们对盲人推拿这个群体不能说闻所未闻,因为很多人也许还有过请盲人推拿按摩的经历。在看《推拿》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尤其惊讶于作家毕飞宇对盲人的了解程度,仿佛他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或者说至少在其中体验生活过很久,他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真实的生活描写展现出盲人的喜怒哀乐和自尊自立、可爱可敬的特点。
盲人的自尊心值得理解和敬佩。
人类在世间万物中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同样健全人在盲人面前免不了有天生的优越感,有时会自以为是地给予同情和帮助。也因如此,盲人面对着健全人尤为敏感而自尊。“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的一种动物,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是有眼睛而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他们对待健全人的态度完全等同于健全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书中的人物角色各个鲜明而有意思。沙复明对美的思索,王大夫为了处理弟弟的债务而自残。这个群体他们自己之间的人际关系,与健全人之间的关系,看着有趣又心痛。美女推拿师都红,她原本有着成为钢琴家的天赋,却无法忍受老师让她参加钢琴表演以博同情、自强不息等虚名,她会因自尊而断然离开,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独立生活。健全人你们想可怜我,同情我,让我接收你们的施舍和所谓的善意,我偏偏不受嗟来之食。所以哪怕是他们是盲人,但他们首先是跟我们一样有自尊和傲骨的人。盲人的自尊更值得理解和敬佩。
盲人是耐心又用心的。
毕飞宇笔下的盲人是耐心的,耐心是盲人的命根子,只有耐心才能配得上他们看不见的眼睛。盲人是迷信的,多少有点迷信,他们相信命,命是看不见的盲人也看不见,所以盲人离命运的距离就格外的近。盲人是恋旧的,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对他们是重要的。严格地说,盲人一直在“用”这个世界,而不是“懂”这个世界。他们看不见,但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也许比正常人更为用心,感受也更深。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 。
很多时候,人们掌控不了命运,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就像天生的缺陷,后天的意外。然而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或者说上帝收走你一样东西时,也会送你另外一件礼物。有缺陷的人也可能是天才,有时是他们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特殊才能,做出贡献,而他们的努力比起正常人来更是双倍的。如海伦••凯勒,如贝多芬,如阿炳,如张海迪。他们的成就让所有人震惊。
没有人能掌握命运,预测未来,但是,就像《老人与海》中的那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决不能被打败。无论是盲人还是正常人,都应该通过不懈努力挑战命运,争取和追求更好更有意义的人生!
原创文章,欢迎评论,喜欢就点赞,转载请简信联系取得授权。谢谢您的阅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