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的社会由强权社会变为民主社会,家庭教育也遇到了风格转变的问题,太过民主容易把孩子宠成小皇帝,小公主,强权主义又不符合当今教育理念。
碰到宝宝哭闹,躺地打滚,我做为家长也是很难抉择。最近看了一本《孩子-挑战》,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根据他的生活哲学理念和经验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育儿指导。
该书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收获
虽然我认为自己经常赞美孩子应该很符合现在的民主社会,但是读完书我才知道原来赞美赞美也要适度,同时还要继续忍住想要帮忙的念头,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适度鼓励
因为过度的赞美会成为孩子学习和好表现的动力,一旦家长关注不足,孩子得不到持续的关注和表扬,就会对事情缺乏兴趣。作者提倡适度的鼓励,并且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做事的过程,比如“妈妈很高兴你对读书感兴趣”,“宝宝今天吃饭比昨天吃的专注,没有东张西望中途游戏”。
这样促使宝宝不断学习适应社会的动力将会是成就感、求知欲这样的内驱力,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赞美,将来孩子长大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有一种爱叫放手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保护,比如经常帮孩子做事情也会让孩子对大人有依赖,从而非常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家长的职责是过滤哪些事情孩子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家长协助,而哪些事情必须由家长来代劳。孩子有权利去学习如何自己克服困难,学习解决问题。
WHY
在学习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熊孩子很难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育儿难题。
作者认为孩子天生需要归属感,我们经常说的的安全感就建立在归属感之上。
孩子在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解释理解时很容易产生错误,在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中形成错误的理解和定论,从而导致不良的行为。
书中介绍了4种常见的情况,孩子在和大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目标,认为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才能获得满足。家长的目标就是预防和识别孩子的错误目标,一旦出现进行纠正。
1、过度关注
感到气馁的孩子的第一个错误目标是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孩子保持了内心的勇气,那么他不容易出现问题,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如果孩子没有得到鼓励,他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就会通过恼人的行为或者可爱的行为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2、权力之争
感到气馁的孩子的第二个错误目标是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往往出现在父母强制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后,孩子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这种情况孩子会觉得如果顺从父母,就是屈服比自己强大的权利,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
3、报复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升级后,内心沮丧的孩子可能会开始认为只有报复才是体现自己有意义和价值感的唯一方法。
4、自暴自弃
一系列的挫败经历会让孩子觉得无论做什么,他都没有机会成功,进而夸大自己的弱点,目的是避免去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
下一篇文章我会继续分享如何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