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注析》芄兰——装逼少年?纨绔子弟?

进度条60 -160

我要把每首诗读成一个故事。这是卫第六首,全诗共二章。此诗虽短小,争议却很大。

国风·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先来说一说诗中童子佩带的两样东西:觿xī和韘shè

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古代贵族成年人的佩饰。用它来解衣带的结,所以也叫解衣结。(古代人真是讲究)本为成人佩饰。

图片来自网络

韘:用玉或象骨制的的扳指,古人身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以钩弦。佩韘也是成年的表征。


图片来自网络

钱澄之《田间诗学》说:觿所以解结,以象智也。智不足,则虚佩觿矣。韘所以发矢,以象武也,武不足,则虚佩韘矣。

意思是说觿表示才智,韘表示骑射的武艺,倘若智不足,武不足,佩戴这些不过是徒有外表,无能的公子哥。

诗的主旨

《诗经注析》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

争议:

1.讽惠公说——《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毛序》说是讽刺卫惠公少年继位。


2. 美惠公说——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少年老成


3. 讽贵族少年之说——并不指惠公,指纨绔子弟。《诗经注序》遵此说法


写作技法

1. 重章叠韵:全诗两章,只换四字

2.塑造人物形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人物。通过佩觿、佩韘、容兮、遂兮、悸兮等词描绘童子的服饰、姿态,虽然今天这些词已经比较陌生,但通过注释,我们可能感觉到人物的逼真形象。


注释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其结荚形与解结锥相似,故以起兴。

支:借作“枝”。茎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则:是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了解

容:容仪可观,形容成年贵族走路摇晃的样子。遂:因走路摇摆引起的佩玉摇动的样子。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水、、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7,151评论 0 18
  • 国风·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
    至简从心阅读 1,415评论 40 58
  • 诗句也很美,不是吗?
    安卓淘气阅读 410评论 12 11
  • 当看到了简书的转场效果, 觉得很有意思就试着进行做一个. 自定义转场, 有一种后转的效果出现. 立体效果比较明显....
    Little_Dragon阅读 1,118评论 0 10
  • 翩翩,飘飘,洒洒…… 有鸢的轻灵,像鸟一样翻飞。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迈着轻盈的步伐跃过丛林、穿过树梢...
    花开伊人醉阅读 26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