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的第3节。这一节就字面意思看,很容易解释。但因用字过于简洁,会让人生出众多不同的理解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好人恶人是一种品德也好、能力也罢,它是只有仁者才能具备的。不仁者,好仁者都不具备的。所以孔老夫子用了“唯仁者能“四个字。
再来看好人与恶人:有认为是对人好感与恶感,可解释为爱人与恨人;也有理解为评价认定,评论一个人是好还是坏;我再加一种解释,对人好、帮助人,对人恶、伤害人。
第一种爱人与恨人,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不是仁者,也可以、也必定有爱人与恨人。第三种帮助人还好说,但仁者应该不会去伤害人。
所以唯有第二种解释相对可行一点:唯有仁者才能评价认定别人行为的好坏,能去表扬好的,批评纠正错误的。
为什么孔老夫子会认为唯有仁者才可以评定一个人的好坏,并去进行表扬或是批评呢?因为仁者是闻道者,唯仁者才有其独有的智慧,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去影响别人而不受外界干扰反拖累自身。
第一,唯有仁者,闻道者,才会在评判时不把自已带进去。对于善恶,各人都有自已的评判标准。见到恶,自然会去批评纠正。但是如果没有仁者之慧,就很容易在纠正别人的恶行时,令自已陷于恶。
举个例子:网民对于社会恶行,在评判声讨时,往往会言语行为过激,出现人肉,恶言,人身攻击的行为。不是有拿苹果机拍摄羞辱吃肯德基者不爱国的事吗?
好仁者求仁弃恶,弃恶却不能陷于恶,要有仁者之慧。普通人,就是里仁的君子,没有仁者之慧,我们还是先管好自已吧!
就如同佛教在修行到阿罗汉果位前,还是管好自已吧!成就阿罗汉果位后再去做普渡众生的菩萨吧!
第二,唯有仁者,闻道者,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表面的好恶与内底的本质是有区别的,唯有仁者,唯有仁者之慧才能进行正确评判,才能避免以惩恶扬善之心反行助恶之行。
唯有仁者才能正确评判人之好,人之恶。唯有仁者才能好人与恶人而不影响自已的仁心。因仁者有仁者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