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专注毁所有,我的新锻炼是每天宣告完成一件跟目标相关但内容不同的事情,然后总结行得通与行不通。
比如:我宣告今天完成运动HIIT两节OR冥想一节,这是与我健康相关的行动,那么可以算合格的行动。第二天的宣告就不能与这个目标相同了。可以增加,但不能减少,可以更换相同强度或以上的其他行动,比如用哑铃做肌肉训练。KEEP这款APP有个好处,每个训练都可以基于强度不同,给出燃脂消耗的卡路里,比如我昨天训练的腰腹强化就是256千卡。还有个计算标准是时长,健康的标准是,每周完成5次或以上持续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那么我的健康目标算是达成了。
宣告不同的行动,是为了避免陷入懈怠,好比每天接受同样的刺激,慢慢敏感的阈值就会习以为常,好比健身,我最开始的波比和分腿跳特别有效,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习惯了这些动作带来的刺激,收益边际递减了。
今天分享几个自己体验过,或者其他人身上学习到的方法。
1,少看或不看新闻。这条做法来自爱米,理由是:真正重要的信息会从朋友的分享中得到,迟一点知晓并不会有负面影响。关于这条,也有其他理由支撑,看过一个长线投资者的文章,他也是这么认为。理由如下:
媒体的传播极为容易扰乱一个人的心智,它有能力灌输它想让你看到的事情,并且能够操作市场,让股价大涨大跌。
打个比方:
现在我持有了三星股票,突然看到了这样的新闻标题“爆炸门刚过,三星又一重大事件引发全球恐慌!”
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很容易让我坐立不安,影响判断力。
从理性层面,我要做的是什么?找原始信息,看公司最近的财报,或是专业的分析,而不是选择大众媒体的信息。
因为媒体会刻意夸大事情的严重性,来换取更多的关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
生活中也是如此,过多的注意力关注没有必要的信息,耗散我的宝贵的注意力。
2,接触原始信息,依赖其他靠谱朋友的推荐。靠谱,表示你是认可他的观点,而且接受他的认知能力跟你是同等档次或者更高,推荐接纳的权重也会更高。
另外举个案例:樊登解读的《高绩效教练》的视角跟我读的视角截然不同,这本书是我上国际教练认证课程之前导师安排的必读书,从专业角度来看,里面的内容跟我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
他的解读放在教练是什么,可以应用在那些场景,对他的启发,偏重于第一部分,而我们会关注其他部分更多,比如:教练的原则、教练的实践,什么是GROW模型,团队绩效教练与精益绩效教练和安全绩效教练有那些不同。如何释放教练的潜能。这些,他的解读是没有谈到的。
3,主题阅读,在豆瓣或京东购书页面,都会推荐相关主题的书籍,寻找到一本之后,接下来还有其他的类似书籍可以接着读,或者你认可的作者推荐的其他书籍。可以把书中限于篇幅没讲太深的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
4,看杂志,专业编辑对专题文章的处理深度远超自媒体。看公众号文章多了,容易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很多爆款文章的述求点就是挑逗你的情绪,最典型就是咪蒙类文章。看多无益,可能你得到情感的宣泄,但对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无解,TA们只负责引爆你的情绪,但不提供解决方案。
个人比较喜欢台版的杂志《经理人月刊》每次一个主题,讲的都很透彻。
5,思考并输出,一定不可以复制并转发.如果某个观点打动了你,你就要写为什么打动,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让你获得的知识内化的必经之路,没有这个过程,看过就有印象,但如何使用,一头懵圈。写出来还有一个好处,增强你的影响力,这个时间不是你影响我,就是我影响你。增强你的书面表达能力,换句话说,锻炼你的逻辑思考,文字观点的输出跟口头表达完全不同,让你的思想可视化。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