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勋
上次讲到同学们一定不要在自己没有到达一个境界前,就把知识当做了智慧,智慧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实践,可不是理论,是看多少书都不行的。以前有一位古灵禅师,看到自己悟道前的剃度师父,每天早晚做功课,非常勤奋,经书几乎都被翻烂,为了开示这位老和尚,他指着飞不出去总撞窗户纸的一只苍蝇说了一句:“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你看窗户纸和经文的纸无非是纸,将来揉烂了,只能当手纸,手指即是手纸,看着手指,你是看不到手指指着的月亮的,所以,经文读不读不要紧,关键是心是否下了功夫。
而如果还没有在心底下功夫,到一个不反复的位置,就读这个读哪个,到处拜师参学,遍读各派经典,对自己的修行并不好。
《开启潜意识》里面讲过一个信牛的故事:
其实关键不是你信什么,而是你的信任是什么,不是方法去适合你,而是你要自己去适合方法。
都知道那个在沙漠里,到处打井找水的故事吧,水就在下面,但是却这里挖挖,那里挖挖,最终没有挖到水。
水的确在下面,毫无疑问,但是最好,先只找到适合的一个地方深深打井,先不要看太多,深深进去打到水,等有了水,灌满自己的水壶,再带着水去沙漠其他地方去找水,否则,不带着水就到处乱走,在沙漠里,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我去和承恩禅师一起喝了一会酒,然后回来,今天他点的是状元红,你说什么老吴是禅师?是啊,你不知道?古代四大名著中,唯有老吴是禅师,其他都是小说家,你不知道?唉,我给你小话西游这么久了,怎么没有慧根呢?古代四大名著,只有这个老吴,这个小吴禅师,讲的才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个大公案,禅师讲公案,这不是很自然吗?故事套故事,都是一个比喻罢了,这世界上哪一件事不是一个故事呢?现在就算不是故事,难道将来还不是故事?
你说老吴没有出家啊,谁告诉你禅师都要出家?你不知道有禅师悟道的时候还长着头发呢?你不知道有人先悟道才出家?唉,你呀,要多吃吃传统中国菜,不要老抱着西方的那些速食了,那些速食西方人吃了舒服,你吃多了肚子疼。
所以西游记就是一个禅宗的大公案,只不过这个公案长了些,里面嵌套了许多公案,都是用来开示世人的,有慧根的听得懂门道,心不安宁的人,听的是个热闹,你看,听完乌巢的心经,老吴自己也有一些心得,那天就当做读书笔记,写给唐僧了,他这么写的: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
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
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怎么说呢,老吴这个偈子的水平并不低,但也不是十分高。注意,我此处的评判已经证明我的水平很低,因为如果高,实在是无话可说,更没有分别心,呵呵,所以我水平不高,切莫误导:
先说不低: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禅宗经常把“牛”比喻心性,但是又不是那个我们理解的心和性,于是经常会用一些比喻,常用的比喻,比如开悟,就是吃粥,所以现在网络流行的那个戒嗔的粥馆,这个粥就是时时开悟的体验,时时新,日日新,故吃粥刷碗,再次吃粥。所以,一般禅师体验过“牛”的已经不错,而老吴说“人牛不见时”那是又向前一步了,到了这步,人牛具空,以心为天。这又是另一层大境界,所以,说老吴还不错,在很多禅师都只明白赶牛的时候。他已经明白无别的人牛不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为什么说他又低呢?很简单,和所有留下文字的人一样,既然写出文字试图描述那不可描述的地方,说明境界还不够高,这世间,有很多人压根不留任何文字,这样的人,远高于老子,那就是那些存在于”不存在“的人,他们如行云流水,你休想看到他们,之所以不知道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存在于”不知道“,不仅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别人也不知道他们自己,他们凡得不能再凡,所以圣人得不能再圣,圣人入凡,比凡人还凡,那样的人,我们却注定了无法见到。这段话是否烦人?哈哈,没错比凡人还凡人就是烦人。哈哈
我说老子之上还有高人,可能有人不服,老子其实是一个传奇,以他的境界,我认为他是完全不必写出《道德经》的,有人说是函谷关的人逼着他写的,哈哈,笑话,老子的修为,若他不想写,想必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让他写,他绝不会做委屈自己的事情的,所以老子留下道德经,并非为了什么,他什么也不为,甚至也不是为了度化众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也是如此,所以,他不会觉得”应该“做什么,那么他,为什么会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呢?写出的东西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他的”有为“,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知道我要说我去问过老子你也不信,所以我也就不说我听到老子讲他为什么写了。
既然不信,说者何用?
接着说西游记,想听我说老子的去看《开启的道》,另外说一句:现在这里说的都是闲话,我也不会太细,如果将来日后成书,我会挨个理顺一遍西游记,也会纠正一些这里的毛刺,就会详细得多,这里我纯属在家呆着没事干,喝茶吃豆,听歌打字。我前几天留下的文字千万莫当真,我已经发现几处未来出书要改的地方了。
呵呵,日日新,时时新。
刚才,我请老吴来我家里一起喝大红袍,我们又聊到一处小珍珠:在这路上,尚未遇到沙和尚之前,路过一个念佛老者家,这个老人只会念佛,所以不相信他们能去西天,于是道:"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要是走不通,回来到我家里坐坐,行者道:"老儿,莫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这里的珍珠就是”
行者不回头,行者为悟空,悟空是心,心一旦上路,就不会回头。
当你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的时候,你的心是知道的,只要跟着心走,就不会回头。
刚才我跟老吴说,你的西游记让现在的导演顺序给打乱了,他有些不高兴,我就给他说,不过呢,你那个孱弱的唐僧,现在可帅了,而且还颇有几番定力,老吴老大的不高兴,说:“成佛的念头虽然已经确定,但是孱弱是应该的,这才有日后的九九八十一难,若是已经有了定性,那就是一个经历而已,一定不好看。”我说“也未必,我看这版的西游记,导演与心有缘,的确下了些功夫。如果用心观看,可以看出唐僧类似禅师的教化,看似唐僧在教化悟空,其实唐僧在教化世人,既然教化,太孱弱了,就不行了。”老吴闻听,心下释然,与我喝了很多酒,按下不表。
话说唐僧收了那头猪,得了《心经》,就到了流沙河,这个流沙河,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这里有两个数字,八百,三千,这里有很多说法,呵呵,我却不打算说,古往今来,在这枝蔓上我们花费的时间太多,人们如同进入了一个大榕树林,其实只是一棵大榕树,却枝蔓繁盛,勾连粘滞,造成很多人进来看不出那根才是主干,于是就在这森林中迷路了,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说那些,我的方式是直接找那树根去。我们尽可能去找那最早的树枝和树干,然后去找到树根。
所以我尽可能少告诉你这些枝蔓,我只告诉你,这里的三千八百,就是指历史长河芸芸众生。
对了忘了一件事,自打猪八戒被唐僧留下,这来年各个徒弟之间的嘴仗就打个没完,每次都是猪八戒找事儿,然后孙悟空去忙碌收妖怪,也难怪,猪八戒代表人的“欲念、贪婪”,而孙悟空这颗心,只要跟这些“贪婪”在一起,那可不是累的够呛?
流沙河收沙僧就一句话:大哥二哥糊弄着着,把老三给收拾了,打来打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此处却有一个珍珠,你参一下。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
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
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收了沙和尚,五行,这次就全齐了,你说不对啊,这不是只有师徒四人吗?你忘了白龙马了吧?那是心猿意马的“意”。一个人的身、心、念、意、加上一个悟净的沙门觉念。这下齐活了。按照现在的话说,身心灵合一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这以后,你会看到太多的妖怪折腾西行小分队,而同时,太多的菩萨,也会出手相救。菩萨和妖怪到底是什么?
《小话西游》一开始,就说了: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其实是修行的一个人,这个人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悟空)一个要成佛的执念(三藏),一个不断游移不坚定的身体欲念(悟能),一个有规矩踏实修行的沙门静觉(悟净),还有一个按照成佛念头把握的方向(白龙马)。但是我也说了,其实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还是一个人,菩萨也是同一个人,这怎么讲呢?
这些妖怪和菩萨又分别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恶念和善念,要想去掉恶念,不妨转念,用善念来去掉。当我们经历一件事情,一个天大的烦恼,无非就是那些妖魔鬼怪,就像那个贪恋袈裟的老院长和偷走袈裟的黑狗熊,一个人有了贪心,或者雄心,就会带来烦恼,(妖怪),但是菩萨(善念)是怎么解决问题,也就是降服妖怪的呢?
你看那个雄心(狗熊)并没有像很多妖怪被打死,而是被观音收了去,为弘扬佛法所用,所以,雄心,不是说不该有,但是要向善而用,为弘扬善行而用,这样的雄心,是应该被鼓励的。
但是,有些杂念,却要被去除,比如“智谋”,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要去掉?很简单,智谋和智慧,不可能兼得,有了智慧,智谋不可匹敌,但是只要智谋,永远与智慧无缘,这就是为什么那两个贪恋袈裟的“广智广谋”和尚要死掉,而一个狗熊的“雄心”却可以不死的原因。笑话小话而已,别当真。否则你又在用你的智谋。
还有一些妖魔鬼怪也是必须摈除的,这也是老吴煞费苦心,竟然想出了几十个人类的特点,难为他了,不过一定要说一句,摈除杂念的这些话都是对那些下乘慧根的人说的,这样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是自己知道自己是下乘慧根,一种是自己自认为是上乘慧根,没错,这些都是下乘慧根。你要问我那么上乘慧根的人呢?这么问,你已经是下乘,呵呵,上乘慧根的人,不会问这个问题。
每一个当下的经历都是一个贝壳,今天这篇文章也是,那么,
开启当下的贝壳,你看到这个贝壳里都有什么是珍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