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强根基 固边稳边促兴边 奋力谱写边境牧村新篇章

博格达尔村地处中哈边境阿拉套山脚下,是一个以蒙古族群众为主的边境牧业村,人口450人、党员46名、护边员62名,负责4个执勤用房15公里边境线。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聚焦“固边、稳边、兴边”要求,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昔日边境牧业村实现“蝶变”,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一、建强战斗堡垒,聚力“固边”守边境村党组织是守卫祖国边境线的“前沿哨所”,我们把建强支部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将其打造成带领群众守土固边、共同富裕的坚强堡垒。一是筑牢思想根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强边固边重要论述。创新宣讲形式,利用篝火晚会、走进牧户毡房等方式开展宣讲120余场次,让党的声音、固边的责任深入民心。二是织密组织网络。设立护边员分队党小组,将党的组织建在边境管控一线。科学划分网格,明确网格长、党小组组长、护边员、民兵等职责,构建起“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护边员/边民”的严密组织体系。与边防连队、边境警务站常态化开展联学联建活动,组织党员“重走戍边路”“重温入党誓词”“为界碑描红”等特色活动,激发爱国戍边情怀。三是锻造过硬队伍。狠抓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回引2名“90后”优秀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从返乡毕业大学生、致富能手中储备后备力量,引领10名骨干党员带头致富。今年初选派村委会主任赴湖北省学习“直播带货”新技能,增添兴边富民新动能。

二、深化联防联控,聚力“稳边”促和谐。边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们通过构建固边联建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边境安宁、社会和谐。一是强化固边联建。建立完善“党支部+警务站+护边员”三位一体联防体系,民警兼任村“两委”成员,创新“一线边民党员中心户”模式,定期组织研判边境风险隐患。成立治安联防小分队,常态化开展边境巡逻。注重在护边员队伍中发展党员(已发展10名),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围绕政策宣讲、帮扶帮困、牧民转场等开展志愿服务150余场次,让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二是深化警民共建。定期联合边境警务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讲座,在春节、古尔邦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共同举办文体活动50余次,增进了解,加深情谊。坚持开展“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活动,慰问一线警务人员,不断巩固警民鱼水深情。三是实化基层共治。坚持党建引领,制定边境一线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将参与边境巡逻、信息报告、环境治理等纳入积分内容,累计兑换资金15万元,村民参与率达88.75%。推行社情民意联排等“十联工作法”,常态化选树“最美护边员”“最美婆媳”“最美家庭”,以文明新风引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护家园、共建和谐。

三、培育优势产业,聚力“兴边”富民生。让边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是固边稳边的长远之策,我们坚持“农牧托底、旅游致富、就业增收”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建美丽村、吃旅游饭的致富路。一是打好乡村旅游牌。探索“党建+文旅”模式,由党支部带头,村集体出资,创业能手经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和观光旅游,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区。定期举行察哈尔官兵换岗暨游客入村仪式,生动复原察哈尔婚礼民俗,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民族风情。目前全村现有农牧家乐28家、民宿100余间,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人均年增收2万元。二是做足特色产业文章。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引进香子苏、观赏黄芪等特色经济作物。在巩固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探索梅花鹿、鸵鸟等特色养殖,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入股优质产业项目等方式,村集体收入由曾经的3万元跃升至100万元。三是念好村民就业经。依托“石榴籽”服务站设立就业服务点,村党支部提供岗位推介、就业帮扶、创业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微信群、视频号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累计向200余名村民提供林下务工、基建等就近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拆墙透景增绿”工程,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建设“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营造“推门见花、弯腰摘菜、抬头采果”田园诗意生活,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