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到勐海次日的行程是这样的:上午先到勐混镇上打卡撒撇米线,打卡稻田,打卡曼迈玉佛寺,下午回到勐海烧烤,晚上休息,为次日到景洪做准备。
我们一行10人,年龄结构多样。5个大人,也可以说是老人,三个接近50岁,另两个50多了。4个青年,都是20多岁,两个已经工作,一个大二,一个大一。还有一个是读中班的小咪渣。
我们先是到勐混镇上。小镇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道路两旁有很多小摊贩,看起来都是本地农家。每个人面前有好多种蔬菜或水果,颇有一些是我不熟悉的。有些是不知名的野菜,还有些像是我所了解的某种蔬菜,但又无法确定。比如说有一种很像茄子,但呈圆球形,且是白里泛青的颜色。因为我们队伍颇大,不太好意思让别人等,故而未曾上前询问。
摊位前面有很多停车位,但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去停,因为这样会影响乡民做生意。此处民风颇淳,乡民也甚可爱:在此处工作的年轻人说,平日里买菜,给完钱之后,卖菜的乡民往往还会再给他们一点别的东西。起初我以为是因为他们是当地教师的缘故,他们说其实不是,别人买菜也是如此。
这让人想起那个君子国的故事:买货物的人要多给钱,卖货物的人要多给物,双方互不让步。僵持之下,往往会导致无法成交。这个故事是出自《镜花缘》吗?无法确定,因为实在是记不清了。
在两个年轻人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一个农贸市场。市场门口也有很多小摊,大部分是水果,还有煮熟的版纳小玉米售卖。我看到一种陌生的水果,一把一把的,像荔枝那样捆扎起来,大小也如荔枝。颜色是很美的淡粉红色,圆形,表皮光滑。略一询问,摊主说叫“三亚(音同)”,价格也不贵,10元三斤。大家都很好奇,于是买了三斤。
径直来到网上很火的玉丙儿撒撇米线。店面不算大,烟火气十足:装修一点不华丽,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简陋。整个店呈长方形,进门处就是工作台,老板娘和其他工人就在这里备餐。墙壁还是石灰粉刷的普通墙壁,颇显陈旧。餐桌是小饭馆里常见的不锈钢方桌,每张桌子中间盛放着若干种调料,有盐、味精、油辣椒等。
坐等米线的时候,我们开始品尝刚买的热带水果“三亚”。剥开外皮,细嫩晶莹的果肉便呈现眼前。 每一个果子里面都有三瓣果肉,果肉与山竹颇为相似,呈月牙形,晶莹剔透的果肉里包着果核。轻轻一咬,酸甜多汁。只是果核比山竹的果核要大得多,风味略逊于山竹,但也不错。
我趁空查了一下,才发现其名就源自于这三瓣果肉,所以这二字大约应写作“三牙”。
撒撇米线跟一般的米线不同。小锅米线、牛肉米线等常吃的米线是这样的,只告诉店主要米线或是面条、或是卷粉,大碗或小碗,如有忌口再告知不放什么佐料。店主便按照要求煮好,由工人端到桌上(也有一些店是由自己取餐),顾客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调料。
但撒撇米线是现从市场上购买新鲜牛肉交给店主,她会帮忙切好,然后用牛肉片煮汤,再把汤和肉片添加进米线,再由顾客自己添加其他调料。对我而言,这确实是一种新鲜的吃法,在云南其他地方从未见过。
昨天备下的牛肉实在太多,我们就从家里带了许多肉片交给店主。米线端上了桌,一大盆牛肉汤也端上了桌。舀起牛肉汤,倒进米线碗,香气扑鼻而来。我平素食盐较淡,很少需要加盐或酱油。这次只加了一些薄荷和油辣椒,又挑了一点小米辣,再往碗里放进两块炸得香脆酥松的牛皮,便大快朵颐了。汤鲜味美,酥脆爽口,其名不虚,此行值得!
一大桌子人互相询问要不要添加什么调料,互相递所需调料,其乐融融也。店里有好多顾客,几乎是本地人,大多谈一些家常。此地口音与我们相差不多,完全能懂。看着听着,想起那句有名的文案:“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快乐与幸福,也都潜藏在这一碗人间烟火里啊。说来平常,却未必常得。于是,只愿所有的亲友平安喜乐,只愿此生常健,此情常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