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培训进入第二天,正所谓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如果说第一天村长的讲座及教师全课程分享让我庆幸遇上全课程,全面接纳全课程的话,那第二天的培训就是让我走进全课程。
常丽华老师就“全课程教材和部编教材的目标解读”给大家作了指导,程斌红老师带领我们对一年级上册读本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这些颠覆性的理念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惊呼“我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同时,很好的印证了阿德勒说的:人和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面对事情的应对方式和选择的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选择的能力,应对的模式称之为观念,故而可以说,人和人的不同是因为观念的不同。 带来观念的更新,这不正是我们暑期研修的目的之一么?
的确,今天有许多基础教育实践已经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突出表现为基础教育基础的偏离、分数至上的功利价值追求、学生课业负担持续加重基础教育的价值被狭隘地定义为升学的预备教育,如果十年寒窗仅仅是为了应对一次次考试,那教育的价值真的太狭隘。如果作为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知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其价值仅仅依附于为高一级的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那么,这种价值观是孤立的、偏面的,是偏离了基础教育的真正的价值定位。全课程强调教育有其独立的目标,即致力于学生观念的塑造和学习力的培养,“为生活重塑教育”,一切为了那个“人”。
程老师分享的第一天课程中提到,印一印,画一画不同的小手的作品,她班上用来布置教室,突然让我感悟到,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不应为画而画,要发挥行为与教育的联系,扩大教育作用。无独有偶,今天李虹霞校长的讲座中,也提醒我们,不要为学词语而学词语,可以编排词语呈现方式,归类出示词语,实现多重教学目标。从这些做法看出,具体的教学活动不孤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惠特曼写道:
我不想唱关于局部的诗歌 但是我要写有关全体的诗篇、歌曲和思想 我不想唱关于某一天的歌 而要唱关于每一天的歌 我连一首诗或一点点的诗也不想写 要写就写有关灵魂的诗歌 因为我已遍览宇宙万物 没有哪一个或其中的哪一部分不是与灵魂 当前学生学习的课程分类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严密,操作要求越来越细致,到本质是学科的机械训练。但是,学生的一切生活都可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它要求打破学科深井,实现学科融合。
从教学从教育环境看,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可以脱离社会文化,理念价值、风俗习惯、政策体制等,这里有比较复杂交织的网络。也就是说,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所有教育政策的实施,都是受当下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