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料到没有看第一部时的惊艳,但看完发现自己的期望还是太高了。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没有讲述一个特别完整的故事,反而重点落在世界观展开,技术展示大大压过了艺术表达。
就背景的概念元素而言,阿凡达续作确实花了很多功夫设计世界观,进一步丰富了第一部构建的只有森林的舞台,如果就1和2共同呈现的潘多拉星球做成开放世界游戏,我一定会买来玩。把舞台背景转移到海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森林部落的故事已经难以继续讲下去了、必须引进新的刺激点消除审美疲劳,而用开头的几个画面和台词承接上一部是常规且合格的处理。Bug当然也是有的,比如Spider耐造不碎的面罩和源源不断的氧气,可以说是正派光环了。
然而思想主题确实是这部作为一部独立呈现的电影的硬伤。对比第一部探讨的“种族殖民和反殖民抗争”的明确主题,这部续作的核心思想太过混乱及碎片化——看似是上一部回魂的反派满世界寻仇,实则是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的动保主题,但好像又是对家庭团结和血缘羁绊的歌颂;甚至每一个主题单独分析情节都有纰漏可以指摘。
1. 先说满世界寻仇,通过基因工程回魂的反派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凭着记忆中报仇在我看来已经有些牵强,但就算是justify了这一点,为什么有办法动用这么多资源去公报私仇,电影里并没有讲得很清楚,甚至比不上第一部男主把说服上司的过程大略呈现。另一方面,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私仇而丢下自己的人民逃难、美其名曰“避免牵连人民”,最后却为另外一个毫不相关的部落带去灾难,简直懦弱愚蠢得令人发笑(就算这个仇是因为带领人民反殖民抗争而结下的,这个计划也太弱智了)。一边是人类殖民者的首领公报私仇,一边是与纳美人共情的人奸因为私仇牵连无关人民,两边都是弱智首领打富裕仗。
2. 再说人与动物的关系,作为一个“人类种族主义者”,连看到人类内部和平团结的问题解决的那一天都遥遥无期,我并不愿意跟太多非人类动物共情——我一直主张的是动物保护是在保护群体而非个体、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最终还是在为了人类自身服务;于是在我看来,人类猎杀鲸鱼海豚还是猎杀小鱼小虾并无太多区别,只是方式的残忍程度可以再讨论罢了。因此我对于影片呈现的浮动的道德标准和划分逻辑产生了极大的不理解,为什么纳美人可以直接猎杀游鱼,但是猎杀“高等”一些的动物就需要伪善地为它们的安息祈祷,然后还必须阻止任何人猎杀任何一只“人类的朋友”。于是我在在看“动保大战猎人”的戏码是全程想笑的。如果要细究下去,你甚至可以引出一个危险的想法,凭什么“Sky People”就一定要跟“蓝猴子”共情,只因为他们是人形智慧生物?(这个想法甚至可以用来justify第一步的外星殖民行为,但是非常政治不正确)
3. 最后说一下家庭团结与血缘羁绊,这个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虽然这个主题是最好用来渲染情绪的,但电影里呈现的根基极其脆弱,看完之后让我感觉这个主题的表达甚至起了反效果,让我开始怀疑凭什么有血缘就一定有羁绊——我看他们那一家人感情也没那么好,大家都对这个父亲又怕又不服;最后Spider又因为莫名其妙的血缘联系救了素不相识又作恶多端的“父亲”,更是让我一口老血喷出,我很怀疑他的良心对得起战死的朝夕相处的好兄弟吗。
再谈谈角色刻画,本来因为纳美人的陌生长相就有点不太好认脸了,一下子又引出这么多新角色,实在难以消化;然后每个人物又都很脸谱化,并没有什么深入细致的刻画和完整合理的弧光。人物都是设计出来为了故事成立而出现,但是故事又勉强成立但不精彩,这些小问题就都无法忽略了。
总之,我能看出为了满足大家对阿凡达续作的高期望,卡梅隆的主创团队历时多年酝酿、不断修改打磨的痕迹;但正是因为不断修改打磨才造成了如此碎片化的主题思想,也正是历时多年酝酿才造成了主题的陈旧过时、随着时间褪色。这些教训也让我更加同意:电影创作必须是独裁的,即使是集思广益也必须由同一个核心人物来梳理整合;以及黑泽明所感慨的“一个电影剧本写完以后没有马上拍,过了一年两年,不知道为什么它好像就过时了”这种时代感的丧失。这两部一个天一个地的口碑评价也说明,即使资金充足,这种宏大世界观的科幻史诗也必须要有足以匹配的思想主题,否则就是个电影工业技术展示的华丽外壳,金玉其外但败絮其中。而如果试图理解这样的结果,或许只能从“一艘远洋巨轮不会为了一座贫瘠的小岛停泊”这种角度了罢——一旦被大把的资金推着走,就必须要强行塞进很多很冗杂的内容以显得“丰富”,创作自由必然受到影响。
最后说一句,阿凡达开放世界游戏在做了吗!!!(敲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