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最喜欢的出行方式便是搭火车。这种情愫由来,从时间点上最早可以追溯到98洪水那年。时年夏季,雨水连线天边挂,水乡江南成汪洋。从事件上很清晰的可以想起,那是一趟驶向舅舅家的绿皮车。路的这边是熟悉而陌生的地方,路的尽头是陌生而将熟悉的地方。逃票上火车的我,在黑夜降临后,望着窗外黑暗的风景呼啸而过,始终都略显焦虑不安。窗外是一个世界,一片寂静却显得生机勃勃;窗内是一个世界,各种嘈闹却显得沉闷无比。这种对比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植入了一段关于火车的情绪。然忐忑之中,听得火车滚过铁轨的kata声,便固执的认为这是这两个对立的世界交融的那一刻,只有这声音的存在,我感受到了大世界的存在,才略显安定。我想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烙上了关于火车的情结。这种稍带不安又喜爱的杂合情绪促进了这种情结的酝酿。此后的几年,我都没有机会去乘火车。而这种情愫却一直在蓄积着,等待着宣泄。我仍十分清晰的记得高中那次我与铁轨的亲密接触。我还记得我激动得匍匐下身体,耳朵贴在铁轨上,聆听着来自远方的律动。激动在那一刻荡开,那是自己的世界。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这种情愫也逐渐的收敛而内聚,不像以前那么热烈以及浓厚了。以至于到现在,都有点不喜欢坐夜晚的火车。而我也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直到上次从义乌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起来我以前是非常喜欢坐火车的。为什么这几年反而不怎么搭理了呢?难道是因为太容易坐了,反而不珍惜。这肯定不是最深处的答案。坐在回杭州的车上,感受着车厢里热闹的气氛,聆听熟悉的律动,那时的我不喜不怒,心如止水,一下子明白了。是的,节奏,我的精神节奏被同步了。不再重视过程,而过分的追求结果。每次上火车,最主要的心态就是了快点到目的地,也没有对目的地的期待了。因为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基于这样的心态,我选择了虚度时光。我也不再在火车上看窗外千篇一律的风景,也不和身边的陌生人畅谈生活了。于我而言,小说便是我度过这种乏味时间最好的精神食粮了。所以,我的视听觉完全的变样了。我连期待身边坐个美女的心思都没了!在回去的路上,我思考了这个事情。很理性的去分析乘火车的事。抛开最根本的儿时情结。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惠。在不赶时间的情况下,火车当然是最经济实惠的。这也是大多数人乘火车的原因。尤其对于那些家远,常年务工的基础设施工作者,舒适的长途汽车票价太贵了。能省则省,反正能回家就是了。怎么回那不是一样。而且,火车上你大袋小袋一堆东西没人会说你的。
二是接触范围广。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坐的什么人。除非你买的是连号票。这种期待对于社会上的人也许没那么强烈。然对于一些话痨来说,这种期待不见得每次都能完美的得到兑现。所以才有期待。你身边什么工作的人都有。和他们聊天,你可以感受到那个他那个行业的现状。也许不全面,或许还是片面的。但对于扩展你的知识面也是一件好事。而且一节车厢便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你瞧,那边,抱着电脑包睡觉的便是学生,而 听着耳机,优雅的静坐的也许是白领,这边身边围着几个孩子的妈妈估计是回老家休息的,还有一双眼睛左瞅瞅,右看看的不是贼,就是空的不行吃饱了没事干的。你听,这里小孩刚哭完,那边小孩又开始哭了。那里广播正提示着下一站快到了,于是稀稀落落的拿行李声音就传来了。毎站过后,喊着借过的人不断涌现,直至车厢塞满人。你看,买零食的小车刚推过去,乘务员又开始推销所谓的特供产品。过道上,不时走过的是上厕所或是泡面的人。吸烟区永远都是站着人的。人不断在换,火星一直都亮在那里。
三是窗外绿景延续不断。不得不说,火车驶过的地方,两旁都是绿色的风景。这跟在沿海也有关系吧。我没有坐过很内陆的车,所以不清楚那边的景色,只在电影浅浅的看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景估计第一次看也是不错的。而浙江这边的基本上绿遍山原白满川的风景,虽千篇一律,但也赏心悦目,落得视觉上的双重享受。也许你能看到长江上的渔民正收着之前抛出鱼网,也许你能看到稻田里劳作的庄稼汉擦着汗,看着稻田被风吹过,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场景,也许你能看到远处的炊烟正袅袅升起,而你却不得不用八宝粥或者泡面等食物充饥,也许你能看到银装素裹,北国千里冰封的风光,也许你会发现你过了好多山洞,黑夜和白昼间隔的出现,手机的信号也时有时不有。也许……太多的也许,也只有你从南到北,自西向东的坐便火车才能真的有所体悟。当然是带着心一起去坐的,而不是只是奔向目的地而已。有些东西只有静了,才能近了,方才进了。
四是终点的期待。当你第一次乘火车到一个地方时,便意味着,你的人生篇章有开始了新的一页,这一页是如此的空白,以至于上面只有个地名,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墨水已候,等你挥斥方遒了。
这便是我长达后对于火车的感受。更理性的思考,便不再展开了,那是纯粹的探讨意义。譬如火车带来的繁荣与发展等。煞是无趣,一如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