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马拉松的愚昧还是你的愚昧?

我说:跑步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让你更健康美丽,跟我一起跑步吧。
你说:XX前两天跑步膝盖受伤了,现在还没恢复好,还有那个XX,我看他每天跑步也没变瘦,还是不跑了。

我说:父母和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你说:我家邻居,人爸妈天天打麻将,也没啥家庭教育,孩子也培养成了大学生。

我说:你要好好读书提高自己。
你说:读书有什么用啊,读完书出来也是打工,也没多挣钱,你看人比尔盖茨都没读完书就出来创业了。

所以,你看到那篇《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会义愤填膺说自己再也不跑步了,或暗自庆幸没听小伙伴的话去跑马拉松,或幸灾乐祸你们这些跑马拉松的真是活该吧。
我说,就知道你会掉进作者给你挖的坑。
我说,你果然中了“某某人的统计圈套”。

心理学中一个反复被证实的发现,一个具体事件的信息往往可以完全击败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

如果100个跑者中有一个人跑步受伤,再假设这种伤是不可恢复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假如我们随便找一个跑者,他受不可恢复的伤概率是多少呢?我们都学过数学,应该是1/100*5/100。

因此从概率趋势上来看,大多跑者好好训练不会受伤,出现作者所说的概率简直微乎其微,这在统计学上是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默认不会发生。

然而,聪明的作者开头便以“某某人”的统计学来说事,利用人的这种认知习惯,

当人们遇到具体、鲜活的例子时,就会把概率信息抛诸脑后,完全忘记大样本数据。

因此,如果你没意识到这点,当你看到开头鲜活例子时,你就已经被说服,跟着作者观点走了。

当我说男人比女人高时,你不会用杨幂比郭敬明高来反驳我,因为你知道我说的是概率趋势,不是必然事件,我的意思是男人一般比女人高,偶尔也会有特殊情况。

其实,也正是特殊新奇,才会刺激大脑神经元产生新的连接,令我们印象更深刻。所以,当有人用大样本数据跟你说概率趋势时,你会立刻想到身边某个具体事例进行反驳,因为这是我们的认知习惯,同样,也是我们的一大认知缺陷。

当你明白人的这一认知缺陷时,其实已经可以破除很多谣言了。不妨举个例子给我?

——读书笔记《这才是心理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