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哲学上了心,向内溯源,重拾中华儒家学派的精华,好好研究了下王阳明心学。偶有感发,与君分享,愿切磋交流,共勉进步。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也不过才出过两个半圣人,一个是万世师表孔圣人,一个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古人曾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与仲尼并称圣人的王阳明呢,其人在历史上有过怎样的建树,又如何传经布道,以至于名垂古今呢?当然也有人表示,王阳明比起孔子的名气逊色很多,甚至大部分人认为其生命之隆比不上半个圣人曾国藩。究其原因,个人谨认为阳明心学衍生自儒家学派,却并不如程朱理学那样是统治者得心应手的工具,故而从未被承认为主流,科举取仕也从来都考论语六经八股,不见阳明心学。吊诡的是,继承并将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乃邻邦日本。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日本制定明治维新国策的将军都是阳明心学的拥护者。
那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呢?由于其至简,因而道理深刻,我仅分享个人对心学的一点小心得。阳明心学是儒学的一支,因此秉承了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心思想,讲究的是拿起,是责任的承担,是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于贵州极偏僻之地建阳明书院,从此使边陲之民开化,读书识字。而行此等壮举之时,阳明先生蒙冤贬谪,在贵州龙场陷入人生困顿之境,连草屋都没有一间。在这种情况下,阳明先生却将自身之潦倒置之度外,开书院,教化万民,这是一种勇敢地面对,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这就是心学的基础,心外无物。所谓心外无物,阳明先生曾有一次与弟子论道时说,你见那花,那花才有了颜色慢慢鲜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对于任何事,每个人看它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启发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讲,也许我们没有办法像阳明先生一样,立足天下万民,在自己遭遇困厄之时,仍然能够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问题,面对问题,并通过自己高超的智慧去帮助万民,但我们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一个角度,积极一点,换一种眼界,不是心由境转,而是一颗琉璃心任世事搓磨,不改初衷。这样我们才可以在面对困难,面对得意的事的时候,摆正心态,处理好遇到的事,求得圆满。
阳明心学的第二层是心上练,事上磨。这一层的意思是教导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依然已经有了方法论,心外无物,行事时还要考雷霆手段。所谓心上练,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深思熟虑,尽量将各个因素都考虑进来,并在脑海里一遍遍演练。阳明先生一辈子作战勇猛,是不可多得的儒将,每仗必胜的关键就在于心上练。每逢作战前,先生会去勘查周围地形,做好一切调查,并在心中一遍遍演练战术,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战,先生做到了极致。事上练,则说的是,要不停的在做事中磨练自己,总结自己,从而达到遇到任何类似的问题都能立马想到切实的解决方法。稻盛和夫就极为推崇这点。稻盛和夫在青年时期创立京瓷的时候,百分百沉浸在所做的事业中,在做事中不停的磨练总结,京瓷从小型创业公司变成了一个行业冠军。这两点结合,就衍生出了心学的第三层,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合一,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个理念,新中国建立后,小平爷爷就一再的强调过这个概念,现在习主席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相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知行合一是心上练和事上磨,到了一定程度后必然的融汇贯通。但也许作为心学第三层,最为广为人知的心学理念,其更深的含义,或许我还没有参透。
总的来说,心学是一门极其实用的哲学,曾几何时,我认为哲学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如今重读这些前人总结的真知灼见,方知自己领悟,将所学的实践再自己的境遇重视,才可以发挥哲学的重要之处。
心学实在太过深奥,仅以我浅薄的认知和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加我的微信:worldisfullofpeace 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