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间一线牵,书信连着你我他

11月10日 周日 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业完成对于部分初中孩子是难点,也是家校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周一开学,老师们都有一句戏谑:要添堵吗,看看作业吧;想生气吗,批几份作业吧,保准你所有欲望都会满足。年年岁岁事相似,岁岁年年孩不同。“布置作业是老师的任务,完成作业是学生的任务,督促学生是家长的任务”,这是蓝枚老师对作业的定义,得到了所有老师的认同,可见作业完成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老师与家长都有责任。

蓝玫老师的课让我触动最大的是“老师们一定要有尊重儿童的概念,心理要装着孩子”。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资质不同,能力不同,为什么要接受相同要求的作业?老师“都写完,都写好,都做对”等“都”的一刀切的方式本身对孩子就不公平。因此,孩子作业未写完,不能仅仅从孩子角度入手,更要从老师作业布置和家长监督的角度反思。

在一次考试结束之后的周末,我布置给所有孩子一份这样的作业:每人给家长写一封信,汇报考试成绩,说说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及希望家长能够提供的帮助。能力强,善写作的孩子可以写800字左右,文笔要流畅,没有语法与拼写错误;写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写500字左右,句子可以是复杂句,也可以是简单句,可以有少量的语法错误;再困难点的孩子可以不限字数,说明白意思即可;因孩子能力不同设置的难度不同的作业,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当然班里还有那么几个孩子虽说上学到初二年级,但字不成行,文不成句,写是不可能了,那就回家把自己想法告诉家长或者不说什么,和父母一起做一次饭,共同洗一次碗,为父母端过一盆洗脚水这就算一次作业。孩子们听到这个作业,很是惊讶。要知道,从小长到大他们从未给家长写过一封信,从未和家长如此正式地聊过,孩子们的眼神透漏了他们的期待,期待被家长认可,期待被家长理解,期待这次作业的效果;他们更为和父母共同做一次饭也可以当作业的办法而欣喜。农村孩子,洗衣做饭,手到擒来,易如反掌。课堂上从不抬头孩子的眸子里有了色彩。

在给孩子布置这个作业之前,我作为班主任代表班级先写过一封信给班里的所有孩子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整体情况,提醒家长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思想健康与心理发展,多听听孩子说什么,多问问孩子为什么,不能总拿他们当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多数孩子在初二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日常行为和初一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令很多家长不能适应,束手无策。我的信如同及时雨,让他们看见了自己孩子在老师眼中的样子,激发了自己也想让孩子好的愿望,开始尝试关注孩子,理解孩子,也在努力做孩子喜欢的父母。

现代科技的发展,沟通方式有很多,电话有即时性,但不能够字斟句酌;微信和qq是有手机孩子的专利,但他们自觉把父母拒之门外,不愿意父母知道号码和聊天内容;书信,这个古老的沟通方式因其可以思索写下的每一句话,可以把心里所想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写下来,省却了当面的直视,对于内敛的中国人一直是沟通的好办法。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身处农村,亲子沟通是一件只有很少家长才会做到的事。家长的学历水平普遍低,初中和小组毕业的人数居多,高中毕业的家长属于凤毛麟角,大学毕业的家长基本没有。不仅如此,留守儿童、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人数这几年也在增长。因学历与能力的局限,这些家长的收入普偏低,大多数时候,家长们忙于生计奔波,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很少,为孩子按时交钱,孩子能吃上饭,能送他上学就算完成了父母的责任,至于学习是什么样子,人品如何,现阶段应该关注孩子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没有能力管、也管不了的事。很多孩子的学历已经高于父母,理论比父母都棒,父母一句,孩子会有三句话等着,亲子沟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没有家长监管的孩子在校内还有老师的管控。但每逢周末,没有家长管理的孩子就为所欲为,家长的无能为力,导致其任无法无天,作业完不成也就理所当然。家长陪伴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等同于虚设,签字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字体,代表家长签字。所以,蓝玫老师讲“要对孩子要分层,自制力差的孩子的作业要陪,但陪是为了不陪,最终要达到不陪的目的”,我理解是,不仅孩子要分层,家长更要分层,因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及教育能力的不同,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要与孩子一起分层。“老师眼里不仅要有孩子,更要有家长”。对家长的教育能力及教育理念和具体方法的指导也是我家校沟通的一部分。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生活教育。曾经与孩子聊天,问起父母的职业,很多孩子摇摇头。父母的辛劳,父母的焦虑,父母在社会上受到的委屈与感受到的幸福,孩子统统不知道。亲子之间的不交流,导致了很多亲子矛盾,也因此导致很多家校矛盾。在写给家长的信里,我建议家长写自己读书时的“想当年”,写自己的因文化水平低遭受的不公,写自己生活的如意与不如意,写家中老人长辈对孩子的期望值,写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打算。字数不限,文笔不要求,错字别字不管。写不了的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出门,围着村子转几圈,边走边聊,聊生活,聊压力,聊未来;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下厨,孩子当大厨,自己打下手,孩子洗衣,自己就坐在一边看,无论做什么,要切实平等的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能仰视更不能俯视,力争让父母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语言密码中,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周一,孩子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业,或书信,或照片,或纸条,看的出不来,这次没有孩子再替自己当爹娘,没有要求签字,反而签字的家长很多,说明家长是真读了孩子写给自己的信,也真的和孩子一起做饭洗衣聊天,孩子们的脸上不像以往交作业时眼神的躲闪,而是期盼,期盼老师抓紧查作业完成,查作业质量;家长的作业也交有孩子带了过来,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眼里包含热泪,虽说,有的语言不通,虽然有不少的错别字,但不影响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真情,对孩子的热切期待。征求家长的意见后,我选择几封信在班里读给孩子听,也把他们拍成图片发到家长群,让其他的家长学习。我真切的理解到,家长自身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当我们站在讲台上一遍遍重复大道理而效果不佳时,何不充分利用来自于各行各业家长的资源,他们丰富的精神财富与难得的生活经历对孩子们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在父母参与下的作业,不只是完成,更是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共成长,这既是孩子的需求,也应该是家长的需要。幼时穿过的鞋子无论如何也塞不进长大了的脚,孩子成长倒逼家长教育理念的成长。

所以,我的这次周末作业打破了写写写,抄抄抄,算算算的过往,帮助父母创造机会和孩子沟通,因为有老师的提前指导,父母们不至于在沟通中“走偏”,促进了亲子关系融洽。从后面的效果看,无伦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喜欢这种作业,“鸡飞狗跳”消失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又搂又抱,母慈子孝”,这种陪伴也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更是家长能够做到的。亲子关系的融洽带来的是家校沟通的融合,学生成长环境的和谐。

当然,这样的作业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有人说,班主任是两个班的主任,家长班与学生班。系列化、专题化的家校沟通作业内容,是我对未来的思考。随着班级情况的发展,突发状况的出现,这种沟通作业需要有班主任的指导,更需要家长时间的付出,也要保持孩子对这份作业的新鲜感。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书信,这个古老又新鲜的沟通方式可以在亲子沟通和家校沟通中再次发挥它的独特魅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