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9个月的小男孩,还要再看动画片,他已经看了快20分钟了。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他一会儿按IPAD的按钮,对话框跳出来,语音响起,“我没听清你在说什么”。一会又按,动画片继续;过30秒,又按。另外一只手在揉眼睛。我把IPAD关掉,“宝宝,咱们不看了,说好看20分钟的。妈妈给你讲故事书吧。”孩子不愿意,跺脚、打挺、哭嚎,把我递给他的故事书扔到地下。
作为妈妈,我曾经对此很无奈,除了哄一哄,也没有别的办法。有时他一直不停哭闹,我也只好妥协。
这一次,我没生气,也没发火。我平静地看着他,像以往一样安慰他,不过这次我说话没带情绪。“宝宝不哭了。”像预料中的一样,这安慰一点儿没起作用。
我看着他。他也直视着我,好想在挑衅,他的哭声一点没有减弱。哭了有三分钟,还是五分钟?也许时间更长、也许更短。不管实际上的长短,我感觉很漫长。孩子还在哭。
“好吧,如果你还伤心的话,就哭一会儿吧。妈妈累了,去沙发上坐一会儿,妈妈看着你哭。”我坐到了沙发上,从面对着他到距离他十来米,继续看着他哭。我在阴影里,他在灯光下,我能看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举一动,他只能看到我的大概轮廓。
第三分钟,孩子的哭声小了。第五分钟,孩子只剩下抽泣了。第七分钟,孩子停止了抽泣。
“来,宝宝,把故事书捡起来,到妈妈这里来,妈妈抱抱,妈妈给讲故事。”孩子捡起了之前扔掉的故事书,颠颠地跑过来,依偎在我怀里听故事。
整个过程,作为妈妈的我都没有火冒三丈,没有说教,没有和孩子对抗和冲突,就是以温柔的态度坚持对孩子的要求。结果,没想到这种方式,比以往任何方式都有效。
(二)
姐姐和我要带着12岁的外甥女出门。
外甥女把她姐姐递给她的毛裤扔在了一边。
“妈,这毛裤没法穿,太松了。”
“松什么,不松。这裤腰不是有松紧带吗?再说外面套裤子吗,也有腰带,一系不就行了。”
“不行,那条没法穿。我要穿这条。”
“不许穿那条,今天外面冷,那条那么薄,冻死呀。再说裤子太紧了,勒得慌。”
“不行,我就是要穿这条。”
“不许穿,要穿就别跟我出门。”
“不去就不去。”孩子赌气。
姐姐异常愤怒,“就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你怎么就没有听话时候……”姐姐气得数落着孩子。
母女俩的战争持续了半个小时。
最后,姐姐没办法,“你爱穿啥穿啥,冷了别喊。”
姐姐在这场母女战争中彻底失败,愤怒地妥协了。
(事态后续:外甥女穿着薄毛裤出门了。从家到车站不到十分钟的路程,走到一半,外甥女紧紧搂着我的胳膊“老姨,太冷了,冻死我了。”
我姐姐,她妈妈,看着她,一脸地恨铁不成钢。然后,从包里拿出了厚毛裤。)
(三)
教育孩子有一个原则,叫做“温柔的坚持”。
什么是“温柔的坚持”?
孩子犯错了,家长保持冷静,不大吼大叫。就算孩子哭了,家长也不会为了息事宁人迁就孩子,而是温柔的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尽情渲泄情绪并能用拥抱给以安慰。
事后,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也要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是不会因为自己犯错就消失。
为什么很多家长做不到温柔的坚持?反而往往走到反面,只能愤怒的妥协呢?
没有原则,没有方法,恐怕就不容易做到温柔的坚持。
(四)
既然如此有益,作为普通家长,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温柔的坚持?
——要不断学习。这个时代,各类知识日新月异,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由于基因优化、信息输入升级、营养全面,我们的孩子基本都是父母的2.0版,远远比父母优秀。他们2岁的行为表现可能是过去孩子4、5岁时的表现。教育这样的孩子,我们怎么能不上心,不费力?对孩子的教育,上心费劲才是正常的。持续学习才能满足需要。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逐渐明了,家庭教育的原则无非就是宽严有度:约定具体行为、约定违反后果、严格遵照约定、按照约定执行后果。掌握了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反复实践,熟练运用。运用的过程中,不要纠结,不要气恼,要沉得住气,要放得下心。
——要沉得住气。很多家长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天生就知道怎么回应家长,而做父母的往往需要很多学习才能具备教育好孩子的能力。
其实为人父母的总是产生无力感,是因为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掌握了“宽严有度”的原则后,家长们先做好自己的功课,沉住气,不发火,不被孩子激怒,不卷入和孩子的战争中去。由于家长的温柔坚持,孩子没有了对抗的对象,自然就会觉得没意思,也就不钻牛角尖了。
——要放得下心。家长对家庭教育不仅要有原则,也有态度。这态度就是要放下,要放得下心,狠得下心。在孩子一时的哭闹中,不妥协、不动摇、不放弃。家长要受得了、看得下去孩子的一时哭闹,甚至是撒泼打滚,要学会不理会,不被激怒。
放得下心,也就是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坏情绪有机会释放。事后,家长用拥抱等方式化解孩子的恶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