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是专家

登山

登山,又到了很适合的季节。印象中,“春有和风,夏有浓荫,秋无萧瑟,冬无阴霾”,正是广东山峰的最佳写照。春夏之交,随便选个日子,一起行走在绿荫下,舒适而惬意。平常约不出来的小伙伴,也迸发出“四斤土豆,三根皮带”(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般地热情,大喊:“溺水三千,我只取一径。”

登山,就我爬山的次数而言,根本还配不上“爱好”的标签,却染上了登山的病 - 膝盖损伤。真的是忧伤,无数次踢球造成的损伤竟然比不过一次登山的过度疲劳。还是要多多爱惜身体,毕竟是要工作到七十岁的人。

登高望远,思路总是开阔些。“啥?”“梦想,想找到一套自洽系统,能用来解释身边的事物!”“玄,好玄乎啊!”“就像本来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等找到一副眼镜,看到更细微更清晰的世界,才察觉到自己是近视,你就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深度工作

自洽系统,就是上文提起的,一套独特知识体系,有着五个知识模块 - 基本学科知识、方法论、基本操作技能、世界观和素材库。既然是专家独有,我们就需要向专家好好学习。

第一步,建立模块。其实五个模块都分散在无数的书籍、视频和事件中,大多数人都是浅尝辄止,热情地去了解基本学科知识,想靠着澎湃激情兑换模块。而少部分人,跳过基本功,通过学习具体而高级的技术来提升自己,一旦遇到瓶颈,接着更努力地寻找捷径,最终停留在那里,郁郁而终。

专家怎么做呢?就像最经典的电影套路,总是包裹着“一个关于爱情故事、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专家即使海纳百川,其学习方式也无外乎阅读、观察、练习和调参。差别在于,他们分一个一个的阶段,将基本学科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内化,再慢慢积累素材库,然后从中抽象总结,有反馈的测验,不断调整关键参数,有信心地期待着未来的最优方案,这让他们有耐心,不在乎现在的瓶颈状态。

套路多简单,但是怎么总是臣妾做不到呢?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但是干扰的东西那么多,刷刷朋友圈,刷刷微博,刷刷抖音,注意力消耗殆尽,等到建模块的时候,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需要自我强迫,需要别人敦促。而专家都是持续、稳定、自然而然地建立模块。

本质的差别:我们是间歇式自虐,专家是持续性自律。每周哪怕是更新一篇文章都不一定做得到,至于每天写点文字都是难于上青天。毕竟任何东西只要加上“天天”,每天更新文章、每天跑步锻炼、每天一句英文、每天拍一张照片、每天摘抄经典语录……真的是厉害极了!已经碾压80%的人了。

村上春树说:“小姐不能有了性欲才接客,作家不能有了灵感才写作,这才叫职业精神。”他一直到现在,都是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跑十公里,然后写4000多字。像我这样,还想着做个文案工作者,羞愧极了。

《深度工作》里面讲述了专家的四种深度工作模式,也是他们的自律模式。

1、禁欲者模式:他们摒弃或最小化尘世的喧嚣和干扰,寻一隐秘之地,绝对没有人和事情能打扰到。

2、双峰模式:在一年中,设定一段固定时间处理事情,比如几个月处理杂事,剩下的月份集中来搞定一件重要的事情。

3、节奏模式:每天的时间段安排好,在不同的时间段做事情,就像早起刷牙洗脸,因为是早起固定时间做的事情,慢慢就会成为个人的节奏,哪天不做就会很不习惯。

4、记者模式:最变态的模式,顾名思义,就像新闻作者一样,随时随地开始,不受外界干扰。

专家能成为专家,因为他们将自律变成了生活方式。所以,我们需要从假装是专家开始,每天留出固定时间集中做一件事情,其他的不急,慢慢来,毕竟为了自律,我已经竭尽全力了。


《见识》

1、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看到这句话,想到几句类似的话。“商业的本质是交易。”“商业的本质是说服。”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我们需要往上寻找东西将其统一起来。虽然,这三句话还没到截然不同的地步,不过不同点是:花钱是站在买家的角度,说服是站在卖家的角度,而交易则是买卖双方。

2、“第三眼美女”理论,第一眼美女,一见就很漂亮,但是不属于大众范畴。第二眼美女,虽然容貌不如第一眼美女,但是气质和谈吐让大众倾心。不过,和第二眼美女交往成本依然有点高,大众都喜欢,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即使得到了,第二眼美女脾气也未必好。第三眼美女,属于大众范畴,她们未必显眼,但是接触就久会还不错。因为她们没有第一眼和第二眼美女那样的光鲜外表,但是如果依然能吸引人的话,肯定在某些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将其类比 iphone、安卓系统、电动汽车等革命性产品倒是很合适。第一阶段,问题多多,但是具有开创意义,技术特别敏感的人会关注和使用它。第二阶段,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让技术带来的好处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价格好看。第三阶段,解决了价格问题,每个人都能购买和使用。

想到我们接触的信息,第一手信息,大部分都是英文的,不属于大众范畴。我看的不少书,整本书其实都只是为了阐述一两句话,但是这几句话承载的信息对于大众来说是超量的,大概只有扫地僧这样,对武功早已失去兴趣的人,可以研究研究。第二手信息,将第一手信息进行拆解,取其一部分慢慢填充上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属于大众能看懂,不过还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探索。第三首信息,基本不需要费脑子,大多还免费,随时随地让你爽。

3、专利真正的作用 - 它其实不是进攻的工具,而是防守的工具。当公司靠创造力快速发展的时候,它会比竞争对手更快把专利变成产品,就算别人抄袭,也只能跟在后面。

无可厚非,毕竟从来没有企业能持续不断地增长。“终究,我们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的企业版,而我喜欢的公司比如苹果、谷歌早就开始了。

4、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把所有事情凑合做完。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件,而在于完成了多少件。

看着微信读书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籍,很多都是翻了部分,因为分心都没看完。鉴于此,我随手抽出一本纸质书籍《见识》,大概花了六七个小时就看完了,顺手还做了笔记,效率简直感人,“一年看一百本和书评”不再是梦。因此,决定找时间去深圳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多看看纸质书。

5、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外企,乃至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呢?书中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答案。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印度穷,大部分通过读书或移民来到美国的印度人,几乎不可能回到印度。他们只好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不断努力向上走。而我们,因为中国处于历史罕见的上升阶段,在美国学习或工作可算作镀金之旅,等着祖国的召(you)唤(huo),自然没办法和印度人比。

回头看,20世纪处,互联网方兴未艾,最顶尖的那一拨人才都去了出国或外企,比如思科、微软、诺基亚等,而剩下的只能选他们不要的,结果纷纷进了腾讯、阿里巴巴等,因为国内投资渠道少,上班没时间研究,只能买买房什么的,然后……这些剩下的人就能感受到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是历史进程啊!

6、谷歌 - 拉里佩奇的管理智慧:

1、一个好的产品要有牙刷的功能。牙刷,一、每天要用,它的可靠性个稳定性非常重要。二、产品功能简单,所以容易被抄袭替换。所以,一个好的品牌,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提醒大家“我还在。”

想起和好朋友讨论,为啥银行 APP 做的那么反人性?没必要啊,反正要用宇宙行的人,不管多难用都会使用。不要用的,直接用支付宝或微信,背后还是有我在。

就像苹果的原装耳机 EarPods,富士康给苹果的交货价是 1.6 美元,不到 10 块人民币。苹果官网卖 223 元,这么大的利润为啥不做好有点呢?苹果是这样算的:不到十块钱成本的耳机,已经满足了95%的客户需求。现在采购 5 美元的耳机,只能最多满足 2% 的挑剔用户。但是为了这 2% 的用户,全部配上 5 美元的耳机的话,意味着要多支付 95*3.4 美元 = 323 美元。你是 CEO 的话,怎么选很简单。

“我还在。”简单怒刷存在感的一句话,最后都是我们消费者买单,买的还很多。

欧洲北美等经济体的正常的消费品层级,可以分为高端品牌、大众品牌和零售商贴牌三档,其中很多商品的零售价格比国内还低,为什么呢?

大众品牌中,重复消费的可乐、牙膏等商品,大件包装价格和国内差不多,而类似耐克鞋、自动马桶圈、笔记本等低频次消费的,往往比国内还便宜。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高而导致的渠道的效率更高。比如自动马桶圈在日本是普及品,专柜每月卖20个的话那加价300就行;而在中国买的起的人太少,打广告再设专柜,结果每月只卖掉2个,那每个就得加2000元才行,否则只能撤柜了。耐克鞋卖的比国内便宜,原因也类似,美国消费者中买的起耐克的比例高出太多。

7、摩拜单车 - 王晓峰销售智慧:

销售的本质是把钱收回来。持续的生意是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商品和服务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有面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