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问题叫做如果此时就是你生命的终点,你能否走的毫无遗憾?半醒半睡间,我做了一些的思考,然后有了下面三个问答:
如果这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会做些什么?
如果这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早点起床和家人一起聊天,然后拿出计划本把接下来的计划安排好,最重要的,此刻我在码字,我在思考。
如果此刻就是我生命的终点,那么我还有什么遗憾?
我想我唯一遗憾的,就是我到死也没明白我活着的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非常可笑,我活了22年,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甚至都没有梦想,又何谈遗憾呢?
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此时此刻,我就像浩瀚宇宙的一粒微尘,自知渺小,却依旧渴求活出生命的意义。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意义在哪儿?我如何才能寻得生命的意义呢?
但是当这个回答出现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困惑,活着的意义真的寻不到,也猜不透。紧接着便是对自己的否定,对未来的不确定,对人生的迷茫......
一番解释,醍醐灌顶。对活人人生意义的论定,其实就相当于盖棺论定,这个事儿是行不通的?人生都没有结束,谁能对一个人做出一个意义上面的判定呢?所以首先意义这事儿就不靠谱。
紧接着是这三个问题,为什么我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能无遗憾地面对终点却无法含笑离去呢?是我此时的迷茫在捣鬼。
我能接受目前的一切,却无法说服自己对当下的一切满意。而真正的含笑离开,是让自己觉得这一生没白过,觉得这一生够本了。了无遗憾才能坦然离开,显然我现在还无法做到坦然。
说实话我寻不到坦然的状态,但我相信一定有一个东西的存在,能让我有一种坦然的终结,能让我在生命的终点有微笑离开的勇气。
而这个东西的获得,靠上面的三个问答是无解的。以前听过一节关于提出问题的课程,当时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确保你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问题。
构成一个问题需要三个要素:已经知道什么(已知信息)?想知道什么(问题目标)?难在哪(问题障碍)?在问题目标部分,应该明确你要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原因类(为什么);方法策略类(怎么办);概念类(是什么)
按照老师的理论,我来分析一下我提出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已知信息:朋友提出这个问题
问题目标:未知
问题障碍:未知
我之所以提出以上问题其实只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以及朋友讲解后一知半解而照猫画虎出来的问题。但是这个东西我真的懂了吗?
昨天聊天的时候我深切地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朋友的分享虽然带给我的是最珍贵的成长轨迹,但是我模仿不来。虽然因为她取得渡劫一般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感受了一波非常强大的能量,但是依附于别人的成长波而形成的假意成长让我在失去拐杖后迅速恢复了原状。惰性和不断降低的标准让我选择活在舒适区,但是活在舒适区的后果就是缺乏直立行走的能力。
当朋友醍醐灌顶式的提醒让我明白提问的无效性,而我自己也因为那一下明确摆脱依赖的重要性。的确,有些路因为别人的指导真的能少绕很多弯路,但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扔掉拐杖尝试蹩脚走路的过程,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我也在朋友的指导下有了新的问题方向:活着,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什么对我而言是有价值的?如果此刻就是我生命的终点,那么我还有什么想做的?如果现在是生命的终点,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继续套用刚刚的提问要素:
我已经知道什么?我无法坦然而了无遗憾地面对生命的终点。在我感受不到的角落,肯定有一个存在,是可以打破我的遗憾,让我坦然面对一切的。
我想知道什么?我希望寻找能够让我坦然的存在,能让我现在就开始坦然做事,坦然面对。即获得怎么做的指引,获得坦然是什么的感受。
难在哪?她就在我体内,在我的灵魂深处,只有我自己能给自己答案,但是我却找不到她。哪怕我找到她,我也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我要找的。哪怕她真的是我要找的,我也怕自己没有坚持下来的勇气和信念。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如是安排:
1.如果此刻就是你生命的终结,那么你还有什么想做的?
--
2.如果此刻就是你生命的终点,你的感受是什么?
--
然后,就是用你遗憾未完成的事情指引你怎么做,用你此刻的感受活着。当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能够问心无愧地坦然微笑离去,便是最好。
(写在最后:或许你和我一样茫然,那就给自己时间。不急,慢慢来,是我此时此刻能够坦然的唯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