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秋战国的历史,常常会遇到所谓“君子之争”的难题,而且常常是同门师兄弟之争。比如,有李斯和韩非子之争,他们都是荀子的高足;有苏秦张仪之争,他们都是鬼谷子的门徒。师兄弟之间,上下铺的兄弟,多年感情遇到各为其主,刀兵相见,真的需要格局和勇气。
他们的竞争,后果都十分严重。往小里说,关系到功名成败甚至身家性命;往大里说,决定着国家存亡,社稷安危。
其实,竞争是如此惨烈,作为同窗好友,情同手足,应该尽量回避才是。但在那个大争之世,身怀绝学,不甘平庸的士子,让他们为个人情感而退居田园,隐身江湖,也说不过去。而一旦踏入江湖,也就身不由己了。
其实,读这段历史,我十分佩服这些士子的们情怀和处理方式,那就是相互敬仰、惺惺相惜,同时又公私分明,各为其主。当然,也有庞涓那样嫉贤妒能,陷害同门师兄弟孙膑的不耻行为,但大体上,义字当头,还是那个时代士子们的主流。
他们这种竞争可以称之为君子之争,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堂堂正正,道义为先。
春秋战国时期那段历史,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张仪、苏秦导演的合纵连横。苏秦游说六国,结成联盟,身配六国丞相大印,协调六国一致对秦。而张仪辅助秦国,提出连横策略,化解合纵的图谋。真可称为针尖对麦芒,你死我活的斗争。
但私底下,他们又是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挚友。一起把酒论道,纵论天下,切磋学问,把公私料理的清清楚楚,毫不拖泥带水。
历史上这种君子之争的事例并不少见。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就演绎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君子之争。
当时,他们俩同为北宋宰相,但两人的政治主张却完全对立,水火不容。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两派之间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把大文豪苏轼也裹挟进来,被一贬再贬。
成者为王败者寇,第一回合王安石胜了。作为胜利者,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想不到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权位,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著书立说,给我们留下《资治通鉴》这部传世巨著。
风水轮流转,后来王安石因为强力推行改革,招致太多人的嫉恨,皇帝只好把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很多被王安石排挤迫害的旧党,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纷纷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在皇帝要治王安石罪的时候,马光仗义执言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这就是君子之争,我不赞同你的政见,但绝不借机捅你一刀。
生工作生活中,人和之间存在意见和分歧在所难勉;做生意干事业,相互之间竞争也是常态。真理越辩越明,竞争促进进步。而如何正确对待分歧和竞争,更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和格局。
君子之间朋友之间,不要害怕竞争,只要心底无私,光明磊略,就可以堂堂正正的竞争。
古人不是说过吗——取之以正,争之以诚,君子之争,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