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争是什么样的


读春秋战国的历史,常常会遇到所谓“君子之争”的难题,而且常常是同门师兄弟之争。比如,有李斯和韩非子之争,他们都是荀子的高足;有苏秦张仪之争,他们都是鬼谷子的门徒。师兄弟之间,上下铺的兄弟,多年感情遇到各为其主,刀兵相见,真的需要格局和勇气。

他们的竞争,后果都十分严重。往小里说,关系到功名成败甚至身家性命;往大里说,决定着国家存亡,社稷安危。

其实,竞争是如此惨烈,作为同窗好友,情同手足,应该尽量回避才是。但在那个大争之世,身怀绝学,不甘平庸的士子,让他们为个人情感而退居田园,隐身江湖,也说不过去。而一旦踏入江湖,也就身不由己了。

其实,读这段历史,我十分佩服这些士子的们情怀和处理方式,那就是相互敬仰、惺惺相惜,同时又公私分明,各为其主。当然,也有庞涓那样嫉贤妒能,陷害同门师兄弟孙膑的不耻行为,但大体上,义字当头,还是那个时代士子们的主流。

他们这种竞争可以称之为君子之争,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堂堂正正,道义为先。

春秋战国时期那段历史,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张仪、苏秦导演的合纵连横。苏秦游说六国,结成联盟,身配六国丞相大印,协调六国一致对秦。而张仪辅助秦国,提出连横策略,化解合纵的图谋。真可称为针尖对麦芒,你死我活的斗争。

但私底下,他们又是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挚友。一起把酒论道,纵论天下,切磋学问,把公私料理的清清楚楚,毫不拖泥带水。

历史上这种君子之争的事例并不少见。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就演绎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君子之争。

当时,他们俩同为北宋宰相,但两人的政治主张却完全对立,水火不容。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两派之间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把大文豪苏轼也裹挟进来,被一贬再贬。

成者为王败者寇,第一回合王安石胜了。作为胜利者,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想不到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权位,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著书立说,给我们留下《资治通鉴》这部传世巨著。

风水轮流转,后来王安石因为强力推行改革,招致太多人的嫉恨,皇帝只好把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很多被王安石排挤迫害的旧党,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纷纷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在皇帝要治王安石罪的时候,马光仗义执言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这就是君子之争,我不赞同你的政见,但绝不借机捅你一刀。

生工作生活中,人和之间存在意见和分歧在所难勉;做生意干事业,相互之间竞争也是常态。真理越辩越明,竞争促进进步。而如何正确对待分歧和竞争,更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和格局。

君子之间朋友之间,不要害怕竞争,只要心底无私,光明磊略,就可以堂堂正正的竞争。

古人不是说过吗——取之以正,争之以诚,君子之争,不亦宜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十年后遇到一个贵人,此人是北宋名相庞籍,他在庞籍的赏识和举荐之下最终担任朝廷史官,在馆阁任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国史图...
    金俊杰阅读 4,908评论 13 22
  • 远离小人,远离是非,先看一个故事。 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
    叶小秋123阅读 3,858评论 0 11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3,585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9,752评论 1 3
  • 没事就多看看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没事就多出去旅游,别因为没钱而找借口,因为只要你省吃俭用,来...
    向阳之心阅读 10,244评论 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