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爱是深沉的,更是浓烈的。
影片一开头,如同所有絮絮叨叨的父母一样,关玉明(成龙饰)开着汽车嘴里不厌其烦地叮嘱女儿一些琐事,女儿不耐烦地敷衍,急着去买自己的牛仔裤,急着去谈恋爱,急着去聚会……等不及父亲停好车就急急地奔下车,以为只是一次寻常而短暂的分别,却不曾想,竟成了永别。
如果,没有那惊天一炸,日子就这样平常地过下去:父母目送忙着成长而渐行渐远的儿女,幸福并落寞着,就像许多人正在经历已经经历或者即将经历的那样,也许有点小争吵,也许有点小忧伤,更多时候则是乏善可陈的平淡,其实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就是这么不起眼,甚至惹人烦,我们太多人身处期间而不自知,却抱怨日子平淡得腻味,生命无聊得乏味。
影片中的父亲却永远地失去了抱怨的资格,痛失爱女之后,他痛苦他无助他愤怒,最终他涅槃重生,成了英雄。可是,英雄不想当英雄,自从女儿丧生父亲便失去了幸福的能力,无论是哪个瑟缩地坐在椅子上等待接见的老父亲,还是后来英姿飒爽的大英雄,脸上再没有了一丝的笑容。关玉明执拗地选择了复仇之路,选择了做那个孤胆英雄,因为,他再也没有了幸福的资格。也许,关玉明从来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之前的他经历了战火纷飞、颠沛流离,那时也有丧女之痛丧妻之痛,但他选择了隐忍,努力靠近平凡安稳的生活,因为,他还有一个女儿,那是他通往幸福的门。女儿的意外丧生,使他失去了与世界连接的最后一根纽带,也丧失了幸福的最后可能,那个时候,只有复仇才可以让他有继续活着的理由。如果可以选择,关玉明一定宁可回到那个爆炸前的时刻,拉住女儿的手,把她拽回寻常人生的轨迹,继续做一个目送女儿长大的慈父,过完看似寡淡乏味其实就是幸福的人生。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宁可是那条无甚波澜的潺潺小溪,流淌过生命里的那些小确幸和小确丧,走完乏善可陈的一生,也不愿做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大河,激起惊天的波澜供世人景仰。幸福,从来是属于自己的,安安静静,没事偷着乐;不幸,才惹人瞻仰万众瞩目。
成龙演活了一个不幸的父亲,影片的前半截是现实主义的,丧女之痛击中了老父亲,他在女儿的房间,看桌子上摊开的书,柜子里静默的绒毛玩具,轻嗅衣服上残留的女儿的气息,然后就那么颓唐地坐着坐着,慢慢接受女儿离去的现实,哀哀地请求当局者一定惩治凶手。对于当局者,这不过是个事故,“我们在跟进,我们在调查”——公事公办的承诺或者敷衍——诚恳的人帮不到,知情的人不帮忙。现实生活里的关玉明就是那个在长椅上长久地等待接见,再被三言两语打发回来的老人,悲伤而无助。
电影的后半截是浪漫的,如果仅仅因同情而生发感慨,看新闻或者现实生活就够了,坐在影院里的我们需要一个梦,需要有人为我们织一个梦圆一个梦。所以,后半截的故事里,关玉明逆袭了,汽车成了他量身定制的健身器材,王者归来,他成了无良政客的噩梦。每一次的爆炸都酣畅淋漓,每一次的复仇行动都大快人心,更难得的是,这样的复仇痛快而有节制:一次次的爆炸都没有实质性的人员死亡,最后惩治的都是死有余辜的大坏蛋,背后推波助澜的政客失去的则是自己的政治前途。关玉明化身复仇天使,是的,天使,即使在那样无望而愤怒的时刻,他都能如此克制,此时,英雄成了供人仰望的神话,而电影,就是成人的童话。
影片最后,英雄又回到现实,回到了他的小餐馆,当他与红颜知己林相拥而泣的时候却不知道死神刚刚伸出了狰狞的獠牙,生死终究还是某些人一念之间的事,尤其是小人物。他完成了复仇退出了神话,以为一切都已结束,却不知黄雀在后,生命依旧在别人的一念之间,如果那一枪响起,英雄便不复存在。这才是现实,无论是女儿的无辜躺枪还是关玉明的死里逃生,昭示的是这样的一个现实——命运无常,如同上帝手中的骰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蜉蝣如寄的一生,我们又如何寻找或者享受眼前的幸福?
走出影院的我们,内心是激动之后的平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意识到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是多么幸运。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一场灵魂净化之旅结束,我们开始珍惜这寻常的幸福,爱上唇齿间的空气,感谢生命的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