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80后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上)

看新闻,老家这几天大雪纷飞。麦苗都不止盖了三层被。

来南方这座城市已有十余年,久未见雪。每到冬天,也只能通过网络图片,去感受那片银装素裹的纯洁。

四个季节,总感觉春秋过于短暂,来不及有深的感受,就过度到了夏或冬天。相对夏的炎热,我更喜欢冬的严寒。

因为空气的寒冷,反而更能烘托出家的温暖。

图片来源于东方IC

记得我小时候的冬天,不知是因为那时臭氧层没被破坏,全球气候还没变暖,还是因为家里太穷,穿的不够厚实,总之整个冬天最深刻的感受就一个字:冷!

那时候感觉是真冷啊!北风一刮,那真叫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像刀子一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年入冬前,母亲把自家地里种的棉花拿出去,让人帮着弹成棉絮,母亲再用纺车把棉絮纺成一轮轮棉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着让心灵手巧的大姐和二姐放在织机上,日夜穿梭,(这里的梭,是织机上的一个带着线轮的小工具,表面光滑,两头尖尖)织成纯正的手工棉布。

织布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母亲就用这些棉布,套上雪白的棉絮给我们姐妹五人每人都做一套厚厚的棉袄棉裤用来在冬天给我们姐们保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棉衣,棉鞋也是必不可少。等到天气好的日子,母亲会把家里穿旧的衣服,或破得不能再用的床单拿去统统洗了晒干,然后用家里剩下的玉米糊糊做浆子(浆糊)涂抹在一块又大又平的木板上,把早已清洗干净又剪成了规则形状的旧布贴在那块木板上。再在布上抹一层浆子,再贴一层布,如此反复贴上四五层后,把粘有布的木板拿到太阳下晾晒几天,干了之后揭下来,就成了做鞋用的“褙子”。

棉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姐、二姐还有母亲就用这“褙子”再加几层晒干的玉米萢(包裹在玉米穗外面的那层绿叶)比着“鞋样”剪成鞋底的形状,然后把针穿上自己用棉线合成的细绳(比普通的线更粗更结实一些)在鞋底上用密密麻麻的针脚把这鞋底扎扎实实的纳上一遍。这样鞋底就算做好了。

纳鞋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是做“鞋帮”,那时冬天的棉鞋多半会用黑色的条绒布填上棉絮做成“鞋帮”,在鞋口钉上几个“气眼儿”最后把“鞋帮”和鞋底缝合在一起,在“气眼”里穿上鞋带,这样一双结实暖和的棉鞋就才算是真正的完工了。

手工棉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时候的我不但要穿这棉袄棉裤和棉鞋,头上还要再戴上一顶大姐或二姐手工织的只露两个眼睛的帽子。即便是这样全副武装,终究抵挡不了严寒,往往最后手脚还是会被冻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那个时候的小孩子手脚生冻疮几乎司空见惯、稀疏平常。最冷的时候,母亲就会用棉絮套上好看的花布头为我们缝上一双“暖袖”。也就是两个像袖子一样的圆棉筒带在手腕处,像是把棉袄的袖子接长了一般,遮住手背甚至更长些还可以遮住大拇指。这样我们上学写字,手就不至于冻得发抖。

暖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晚上睡觉一定要盖两层被子。贴身的那床棉被相对会薄一些,但会很软。上面那床被子往往又厚又重,里面是一层厚厚的棉絮。 我们睡觉前会把脱掉的棉衣棉裤放在两层被子的中间,一来当做一层被子御寒,二来早上起床时衣服穿在身上时也不会太过冰凉……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回忆乡间岁月,妈妈给我们缝补浆洗的镜头总是挥之不去,这是我苦难童年中温暖的记忆。 妈妈虽然也是乡下女子,但很早就失...
    铁妩阅读 891评论 28 21
  • 我是小蕉。 上一篇大家说没有干货,妈蛋回南天哪来的干货你告诉我!!!还好这几天天气还不错,干货来了。 首先祭上今天...
    一名叫大蕉的程序员阅读 563评论 0 0
  • 毛毛细雨落无声 千条细丝荡空中 花儿雨中初芙蓉 露珠点点互相碰
    123小桥流水阅读 177评论 0 0
  • 小孩子经常在公共场合哭闹、生气、叫嚷,让大人伤透脑筋,其实这只是反映出他没有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情感引导...
    兔妈妈1503阅读 490评论 0 1
  • 我希望, 我打开厚重尘封的门, 看见的, 是你, 而不是终极…… 第一年, 我忙中想起你, 记不清你的模样, 只觉...
    佰俚仔阅读 852评论 1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