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微博观摩了《后浪》的视频,不得不赞叹,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商业演讲,对bilibili的战略远见我也感到十分敬佩。但是,我还留有许多疑问,特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首先我们谈谈这段演讲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否定、“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们可以理解为“后浪推前浪”是本段演讲的核心论点,然后在结尾处以“奔涌吧,后浪”升华一下。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讨论的范围。“一代不如一代”出自《国老谈苑》,它讲的故事是:古代一个有钱人家养了很多鸟,一个朋友来拜访,见白鹤就问养鸟人是什么鸟,养鸟人骗他说是尖嘴老鸦。再问淘河,养鸟人说是尖嘴老鸦的儿子。又问白鹭,养鸟人骗他这是尖嘴老鸦的孙子。这人自我感慨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从其出处我们可以看出,一代,指的是这个时代的人,而非这个时代的环境,那么我们的讨论也应仅局限于年轻人们,而不应讨论时代环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演讲的核心论点与论据,我将其依据演讲词分为三个大点并逐一展开:(接下来的内容比较细节,建议先去看了演讲再看,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满怀羡慕
且不论这个部分的具体内容,但就整体而言,这个部分更像是对时代的讴歌,讲了许多当代年轻人所具备的“前浪”所不具备的客观条件,而非对年轻人特质的称颂,因此个人感觉对中心思想的论证力并不强。
1、年轻人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曾享受过“现代”文明的成果,都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说把这份成果专门化,称为“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可能会有一些有失偏颇,不过如果仅为艺术的手法还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现代文明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宝藏,同时还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在人类丰富的财富积累背后,往往还存在着许多恶意。让年轻人懂得自我保护、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笔财富,比告诉年轻人“你们正在享受这份财富”、“你们要懂得知足”,更弥足珍贵。
2、年轻人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看到这一段时,我确确实实地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能够不惑于自己的喜好,得到的却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我相信一定会有人与我有着相同的困惑。当你拿出一个事物,让年轻人判断喜欢不喜欢或许并不难,难的是,让他忠于内心地说出自己喜爱的事物并用其一生去贯彻。人的喜好是会变化的,人们在不同的阶段也会迷茫、会试错、会反思,会调整。或许有的人能够心如明镜台,对于自己的喜好不惑,但一定也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人,你有不惑的权利,我也有困惑的权利。
3、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如果说这个壁垒是时空的局限,我们可以说,人们现在的沟通速率打破了这个壁垒。但是如果说这个壁垒是人与人之间、圈子与圈子之间沟通的壁垒,我们在表达时则需要有所保留。桑斯坦曾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到“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因此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信息茧房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下次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聊聊)
4、年轻人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结合上下文看,这里所说的年轻人拥有的不是单纯的“选择的权利”,而是“选择爱好的权利”。确实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空前繁荣,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爱好的权利似乎与后浪推不推前浪没有太大关联。
二、满怀敬意
这部分开始正经地论证了,列举出了年轻人所拥有的四项特质。
1、年轻人有专业态度
①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我个人感觉,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更像是相对而言的。例如,8090年代的流行歌曲,放在今天来说是经典。今天的流行歌曲,在二三十年后,同样也可能会被称为经典。不过不可否认,年轻人们正在做这样一个工作,并成为先锋。
②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变成世界的
年轻人在这两个进程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个进程并非只有年轻人在参与,换句话说,年龄在这个进程中并没有足够的特殊性来彰显其在推进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在论证的时候很难把后浪和前浪区分开来。
③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分享快乐的事业
确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热爱变成了事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事业的门槛是远高于热爱的,当你的热爱成为事业时也不得不被其非爱好部分损耗。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处在消费爱好的阶段,而把爱好变成事业的前提在于,你是一个创作者而非消费者,你不仅能听音乐而且能作词作曲、你不仅能玩游戏而且能打职业比赛、你不仅能热爱一项活动而且能以此为生。因而能够真正把自己热爱变成事业的年轻人占比并不算多。
2、年轻人有自信
演讲中的表述是:“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且不论这句话的恰当与否,用这句话来说明年轻人有自信,是否是理解为:因为年轻人有自信,所以年轻人不会习惯于嘲讽和否定,而是从来不吝赞美与鼓励。我对此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反而觉得自信的人应当是敢于否定并且敢于赞美的,自信的人在我眼里的最大特质不是不否定,而是敢于被否定。有把握接受别人否定的人,比不否定别人的人,更像是一个自信的人。从这句话本身讲,前半句是“只有……才……”结构,从逻辑学角度讲是表示必要条件的真值联接词,那么我们可以说习惯嘲讽与否定的人就是弱小的人吗?反观我们的五四精神,不正是敢于否定、敢于质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吗?
3、年轻人大气
4、后浪在启发前浪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这个观点更像是站在前浪的视角来评判后浪,有失客观公允性,也就是说后浪能够去启发前浪,所以后浪比前浪好?这么说来前浪不也能启发前前浪嘛?似乎不能这么说,whatever~
三、满怀感激
1、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且不论这个世界究竟会不会因为中国的年轻一代而更喜欢中国,这个观点是否可以表述为,因为年轻人更能取悦世界,所以后浪推前浪,同时前浪还应感激后浪?有种说不出来的奇怪。
2、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中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这个观点的潜台词似乎是把后者定义为了“好”,而把忧伤与迷茫定义为“不好”,仿佛是在明确一个观点:“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不再有忧伤与迷茫”。我很好奇的是,这是事实吗?这样真的好吗?又有谁的青春没有忧伤与迷茫呢?每日唱赞歌的人,未来又在哪里呢?
这是一篇挑刺儿的随笔,但同时也是一篇正名的随笔。不得不承认这段演讲发挥了它应有的社会效应,鼓舞了许许多多的后浪们,但后浪们在备受激励之余更应冷眼热心地审视自身,看清楚什么才是评判自我价值的真正标准,那不会是前浪的赞美、不会是消费主义、更不会是小资的生活方式。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个年代都有所谓的前浪与后浪,他们并不会石破天惊、也不会糟糕透顶,不然要么是认知错误、要么不符合客观规律。所以不必刻意拔高夸大他们,也不要刻意贬低仇视他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