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次要讲的话题是:自助和自助产业。什么是自助(self-help)呢?就是个人通过阅读、参加培训、加入社团等,提升自我,改善个人所处的境遇,可以是身体上、精神上、财务上等各个方面。
自助,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圣经上说,天助自助者(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人类的自我救赎之路已经走过了很多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出版了很多自助书籍,试图帮助那些深陷经济困境的人们找到一条出路 。最著名的作者有戴尔.卡纳基,他撰写的《如何交朋友和影响他人》,据说销售了3000万册,还有拿迫仑.希尔听著的《思考致富》,据说销售了上亿册。很不好意思地说一下,本人读过这本书的英文版,亚马逊上有,免费的。虽然没有达到什么致富的目的,感觉他写的英文还算通俗易懂,振奋一下精神还是不错的。
2
时间的车轮转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困惑却丝毫没有削减,反而日益挣扎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世界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助产业"如此繁荣的原因。仅仅在美国,自助产业的价值就达到100亿美元!哇,100亿美元。让我想一想,美国有多少人口,大约三四亿吧?每人买个健身卡,报个课程,找个私教什么的,也都有了,听起来还行。
如今你步入书店,可以看到大量的号称能帮助你提升自我、改善修为的书籍,充斥着书架,占据着显眼位置。"七天内彻底改变"、"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等比比皆是,一股浓浓的鸡汤味扑面而来,说明人们是多么渴望通过改变自己而获得幸福与成功。
3
来听听伦敦书店经理的分析,感觉不无道理。自助产业,好比时尚流行,潮起潮落,今不同昔。前几年曾流行填色游戏,就是在黑色钩线的图画上,按照个人喜好涂上颜色。如今这股潮流已经退去。现在流行的是整理收纳,扔东西。还有,就是面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食、慢品、慢酌、慢跑,成为一些人追求的年活方式。
一不小心,我还跟上这股流行风。现在,断舍离是我的心头爱,坚持"谨慎拥有,珍惜使用,勇敢舍弃"的生活信条。通过阅读极简、整理、舍弃等书籍后,的确让我的生活轻松不少。放弃了对物品的执念,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专注于当下,阅读,写字,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4
让我们来听听牛津大学的教授如何评论人们自助潮流的兴起。一个重要因素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倾向于从网络上寻找问题的答案。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千禧一代"(millennial ,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这一辈人)的成长。
人们印象中的千禧一代,好像是极其自我不关心他人,只知道沉迷于游戏的一群人,而实际上这并不准确。千禧一代比"X世代"出生的人(是指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这一批人)更具有批判精神,当千禧一代在生活、思想、目标等方面遇到困惑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方式首先是在网络上搜索问题的答案,也包括锻炼、饮食、学习、时间管理等,寻找自我提升的动力源。
5
前几天正好看完了《A Class with Drucker》,其中德鲁克教授给作者的一堂课,就提到管理者必须不断地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助。
不仅是管理者,普通人的个性修炼也是一个终身的课题。要想变得更好,只能向内寻求信念的支撑,自己教育自己,不管是想减肥塑型、身材变好、效率更高、专业进步,外力多不可靠,改变的力量,只能来自心底的那个小宇宙,坚持再坚持。所以,读再多的自助书籍,加入再多的社群,还不如立刻行动起来,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