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未生之前,喜怒哀乐在哪里?

 1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中庸”的讨论,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很有意思。其中表达得比较清晰的观点是:“喜怒哀乐”由于已经成为情感的流露,所以只能称为“已发”,而这个“未发”就是指人类情感隐藏的状态,其中包含情感宣泄的本能和理性克制的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冲突而平衡的状态,此谓“中”。

嗯,原文更学术化,大多数人依此还是难以触摸“中”的含意。当然,还有更标准的解释,但因为更晦涩,所以在此不论。后来,我发现可以更深刻更明白也更浅显的理解“中”字,在浅显如我看来,以下可以作为佛、儒的分野之一。

可以和儒家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起来谈的,是佛家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2

“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人类智慧所可能探究到的生命本源。比如孔子说兰花“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兰本身具有芳香因子的本能,是谓“本来面目”,是谓“中”,时节到了,自然芳香四溢,是谓“庸”。

为什么说“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更深刻的“中”呢?因为“本来面目”是各种情绪的载体,没有它,连喜怒哀乐都没有。而所谓被克制的喜怒哀乐都是已经成形了的情绪,即使不发,都已经是“庸”而不是“中”了,这就是文首观点不够透彻之处。

也就是说“中”不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是喜怒哀乐未起之时。这是现代语境的解释。《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或许并不是有而隐藏、没有发出的意思,更蕴含了无而开始萌发的意思,就像宇宙从虚无中诞生一样。

3

回头说人性,比如“善良、美丽、真实”是令人内心愉悦、舒适的本能,这是真理,谓之中。然后有人在一生中可能历尽打击和磨难,他妥协、阴暗、变态,但最后发现这些并不能导致实质性的愉悦和舒适、平静和稳定,回头一看,还是真善美让人开心,他一定会在某个角落或者很中心的位置安放“真善美”,这是很自然的利己行为,是为自己好的天性,是“中”。至此,外界的冲击怎么能动摇这个利己的好观念呢?他对外反应出来的就是信心、善意、宽容、愉悦等等正能量的东西,这就是“庸”。

4

人的一生很累,很变态,很烦,所以更愿意回到中庸去看看。现在国学、禅修、瑜伽、冥想会这么普及,虽然商业推动是更直接的原因,但还是蕴含着很强大的中庸本能。几乎所有的商业运作都对“本来面目”进行了扭曲,但还是比利欲熏心更令人赏心悦目。

本来中庸是我们的天性,只是被佛教所说的客尘蒙蔽了。试过冥想、禅定的人应该能感知到生命原始的力量,很清新,很清醒,依稀能看到一点我们内心中庸的天性。

这是不专业的解构,但是自心而出、随性而解的,希望这点光仍然能照耀我。

(文中美图均来自武汉梅园周彬先生,在此致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等我最终出院,开学已经有好几天了。爸爸骑车送我到学校门口,告别了他,我一瘸一拐走向学校。我一只脚上穿着球鞋,而另一...
    林蛋大阅读 1,163评论 0 0
  • 开心这件事情甚是微妙。看着文字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还有温暖的评论,由衷的笑了。初高中的时候最爱的杂志是《读者》,我...
    不加葱的阳春面阅读 2,481评论 3 2
  • 13章 如何读实用性的书 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分类 1.形成规则类 2.述说原理类 二、说服以后 1.一本书...
    玉芹123阅读 2,047评论 0 0
  • 在城市中春节可能是最热闹的节日,农村也是如此,在热闹方面甚至更胜一筹。 刚入老家农村的时候,感觉十分吵闹。鞭炮声,...
    初一2班文昱阅读 2,224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