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当大明星。那时声音尖利,唱歌好听,还特别喜欢摆Pose,表现欲很强。当时我和表妹一样,都很崇拜明星,想成为明星,而我们都追蔡依林。
两三岁,我爸给我录了一盘录音磁带,夹杂着《粉红色的回忆》,里面有一段的内容是我的几个姐姐威胁我,她们说如果我唱歌,她们就带我去姑姑家,如果不唱,就留我一个人在家里,因为她们想听我唱歌。
再长大一点,室内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竟然让我唱歌,那时候《情深深雨蒙蒙》很火,唱完《离别的车站》老师让我伸出舌头,说要看看我的舌头是不是比别人的要细一些,而后来那首歌成了我们班的班歌之一。
小学音乐考,我以97分考了第二名,第一名98分,同学们都说第一名分数高是因为她是校长的女儿,而我是真正唱得好听。
进入青春期后,嗓音大变,很多歌唱不上去,但仍然执着于音乐专业,差点就去上了音乐学院。
大学四年,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音乐播放器,然后开始唱。不管当时有没有睡醒,有没有穿好了衣服,洗澡的时候边跳边唱,特别不要脸那种,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洗澡间里装一块大镜子。后来看到网上传有人在宿舍唱歌被室友砍死,当时真庆幸我的室友们的内心不是一般的强大。
......
当然,上面的都不重要,我想说这些都不是音乐之于人生的意义。
那么音乐的意义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抗孤独,认识自我。
中学,正值青春期。那时候我变得很敏感,很多小学时期跟我玩得很好的朋友都跟我分开了,于是我开始变得很孤单,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去快速适应这种节奏跟来自不同地区的新同学打成一片的,而我还停留在过去。
于是我不跟新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不跟他们去澡堂,不跟他们去小卖部,不跟他们上厕所,不跟他们一起骑自行车,我每天都一个人走路回家,总之这个时期我非常孤独。
在我回家的路上,很长很长的大路上,没有人,很安静,我就开始唱歌,唱我喜欢的歌,唱得非常大声音,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一个人陪伴我,而我身处的并非是一个被割裂开的孤立世界。音乐让我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听见了自己的欲望和悲喜。因此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并没有发现自己孤独,但是后来我在路上没唱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好孤独,就那么好可怜地一个人走在那么漫长的一条路上,好孤独,又好坚强。
高中的时候,我一个人去了外地读高中,那个时候第一次坐七八个小时的大巴去外县,整个路程漫长而无聊,周围的人在聊天,都是些大叔大婶,口音混杂,窗外除了山还是山,都没什么新奇的东西,我最终选择听音乐。我当时买了一个MP3,下载很多喜欢的歌,一上车就戴上耳机,听着歌坐长途汽车,好像窗外的那些山和树木都有了情感和色彩,那些灰暗的城市的轮廓,那些途中遇见的男孩女孩们好像都有了故事,这让本身容易晕车的我突然觉得路上多了那么一丝期待。
释放情绪,平衡压力。
中学的时候与好朋友闹别扭,在课余时间我会跑到天台去吹风,去听歌;在每个星期天的下午,离开家到学校上晚自习,都是我最舍不得家、最思乡的时刻,这时候我会哼唱关于家关于温馨的歌;在喜欢的人喜欢上别人的时候,我就会淋着雨唱很伤感的情歌,那个时候的抒情歌有蔡依林的《天空》、梁静茹的《勇气》、萧亚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之类。当自己的情绪和歌里面的情绪融汇到一起的时候,自身的情绪被放得更大,共鸣感很强,会把自己当作歌曲里的主人公。
我并不是那种失恋了就不听情歌的人,越是失恋,越是难过,我越要听情歌。因为那个时候情绪需要宣泄,而非压制。就像胜利了点燃烟花放肆庆祝,或者失恋了在一个朋友的怀抱里放声痛哭一样,那些情绪被推向极致,然后获得救赎。当你的情绪被放大到整个世界都充斥满,被放大到一种普世的情绪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会觉得世界辽阔,整个人的情怀即会变得很高很高。
后来我去上了大学,又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也一直离不开音乐。我一直觉得我的人生被限制着,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完完全全做一个真正的我自己,因为需要顾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的部分个性甚至整个人都被隐藏住,那些时候我觉得人生真的好无趣呀,整天做着并不感兴趣的工作,整天跟不是很喜欢的人打交道,每一天都在重复演绎,青春流逝得不明不白。于是我在课余时间唱歌,在下班时间唱歌,我发现原来生活还有那么一丁点儿趣味,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截木头。
找到信仰,捍卫尊严。
大概从去年11月开始到今年三月,我有大量的工作,每天加班,加到晚上十一点以后,加完班走在路上已然是凌晨,然后第二天早起,重返往返。在这段时间里我严重质疑我的人生,我这样每天耗命加班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一个人来大城市、蜗居在一亩三分地里不敢出门逛街地苟且着又是为了什么?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路在哪里?我还是我自己吗?......那段时间正好是第四季《中国好声音》全国总决赛,选手贝贝极具摇滚色彩和生命灼热的声音打动了我,她唱汪峰的《存在》: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方?
谁明白生命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知道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我该如何存在?
当时发疯一样喜欢贝贝,贝贝偶像啊,你唱的就是我,就是我的人生。而后来我发现隔壁的姑娘也喜欢听和哼唱这首歌,而我们都蜗居在同一片屋檐下,想来都是被生活的乌瓦围困之人。
世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是啊,在知道了大城市的生活如此残酷后,依然能歌唱的人,已经没有任何挫败能将他打败,让他心如死灰,将它挫骨扬灰,而剩下的便是如《大桥上》里面所唱:
我相信/这黑夜总会过去/梦想总会在不远的地方/上苍请让我再坚强一些/当我将要倒下/就在这无靠无依的/大桥上......
音乐能让人找到久违的信仰,你要始终相信美好,哪怕最终的结果是倒在一座孤零零的大桥上。
标榜个性,族群呐喊。
回顾一下十年前的超女,再看看今年的,我发现中国现今的音乐越来越多元化,选手们的已经不局限于苦情歌和劲辣舞曲,此外还有摇滚、爵士、R&B、说唱、灵魂乐、二次元唱腔等等,而对应这些音乐类型的背后是一个个有个性有态度有标识的女孩。
看似乖乖女的何美延,其实身体里居住着一个Rap小精灵;其貌不扬的周吉芳看起来就是个傻大姐,但是把她舞台上旋律一开她就可以摇得很high很洋气;二次元小女生圈9一开口就像是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动漫,而满屏都是美少女在飞舞或者犬夜叉在厮杀;中性帅气的张晓钰一上台则用超帅的舞步各种放大招无限撩妹,就连Twins都承认有被撩到;而女王台风的王金金更是在台上刮起了一股龙卷风,她只要一站在台上她就是那个气场最强的Queen.......
每一种音乐背后都对应着一种人格,甚至是一种群体人格,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小众的、是内敛的、是隐藏不露锋芒的,她不开口就无人知道她身体里有这样一种灵魂,他们这样的一群人,被埋藏着,但是给她们一个舞台、一首歌曲、一张专辑或者一支MV,她们就可以满血复活。
音乐标榜个性,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他们而言,音乐包含着潮流、个性、梦想、青春、记忆、武器等等太多太多的意义,有些时候他们喜欢音乐并不是因为旋律好听、受人欢迎,而是他们觉得这种音乐就是属于自己这一类人,就是他们存在的姿态。
上下班坐地铁,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塞着耳机,可能他们在公司就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小职员,长着一张大众脸,说句话都无足轻重,但是隐藏在他耳机背后的那个宇宙,你无法衡量。
听觉艺术,撬动社会和生活。
现在,很多歌手做音乐,越来越倾向于个人化风格的概念性音乐。尤其是那些大红大紫的天王天后,像Lady Gaga的《Artpop》、Rihanna的《ANTi》、Beyonce的《LEMONADE》、Adele的《25》,还有国内的蔡依林的《大艺术家》和《呸》、林忆莲的《盖亚》、张惠妹的《阿密特2》,都是极具艺术风格的专辑,词曲很粗暴,MV很怪诞,但是专辑概念很完整,每一首歌都是挣扎着的人格。她们已经不需要去迎合市场,不需要追随大众化的潮流,他们可以直接操起音乐这把武器,去向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种族歧视、黑暗面、娱乐圈争斗、世俗等等开枪,这时候音乐和文学、电影、画的意义相似,它是艺术品,它被赋予了很高的种族诉求和社会呼唤意义。
去年的金曲奖,蔡依林凭借《呸》获得最佳国语专辑,评委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词曲创作关注社会少数族群,用专辑把歌手看到的视野与音乐结合,精彩度让人惊艳。
女总统Beyonce今年发行的专辑《LEMONADE》一直领先今年全球专辑榜,这张专辑非常黑人化、有着很浓的政治色彩,Beyonce以家庭爱情为切入点,小则是为她和Jayz的感情宣泄,大则是为黑人女性发声、为女权呐喊。有很多音乐贴吧的大神预测这张专辑极有可能横扫下一届的格莱美。
而Adele更不用说了,零资讯,零绯闻,平时就在家带带娃,就连格莱美获奖了都懒得去参加,有点隐居娱乐圈的意思。但是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次的《25》重启了唱片行业的巅峰,近百年来,她的销量一骑绝尘,可她出道也就那么几年,总共累计发过三张专辑而已。为什么她会那么火?她的音乐能治愈人心,她的声音能让人好好静下心来感受一下自己的人生,那些柔软的时刻。
比如那首很有名的《Someone like you》,很多很多人都说Adele唱的就是他们自己,她的音乐勾起了生命中那些忧伤的恋情与美好的往事。听她的音乐会落泪,不是因为矫情,更不是疼痛,而是因为那真的是切切实实生命体验,是人生的邂逅、相遇、错过、又回首.......
有很多中国乐迷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听Adele的演唱会,因为她隔好几年才出一次专辑,再过几年谁知道呢,时不待人啊。
这个时候音乐的意义就是一种全民情感,一种时代的共鸣,一种非常稀缺的全球性艺术品,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磅礴大气的国歌,更不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梵高的油彩,它是我们牵手,我们谈恋爱,我们上床,我们争吵,我们分手,我们老去,以及我们回首那一刻脑海泛起的记忆。不再只是“我”的,而是“我们”的。
.......
写到这里,我想说音乐的意义并不止那些好听的旋律,并不止是通俗流行的腔调,更不止是那些榜单和奖杯,音乐更是对生命个体的丰富和塑造、对群体的呼唤以及对生活心灵梦想和信仰的呐喊。
选秀节目一度很火,网络上也不乏炒作和黑幕舆论,但多少年过去了,人们还是爱看,还是会哭,还是会愤怼,但这很好,这说明我们还在很认真地对待音乐。
或许我们身上都曾萌生了一颗关于“音乐”梦的种子,但是在雨打风吹后,我们远远地离开音乐行业,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紧紧地化为一滩,可是当我们在油烟机前劳碌,在听到窗外传来的对面超市的美好的旋律时,我们会心血来潮,心里突然为之一软,就这么一软,天呐!原来生活还有那么一丝曼妙,而这曼妙就在我感觉到音乐的这一瞬间,很短很短,但整个人生瞬间有了意义.......而这,就是音乐存在的意义。
(THE END)
安可安,个人公众号:北漂的小安
一个爱美的男子。
长期加班,熬夜码字。
幻想有一天变得美好、不差钱、而且温暖。
下篇下次熬夜见。
晚安。
授权转载请到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