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逛荡》是集诗书画于一身的中原怪才、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院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先生的新作。
全书插图、序言、自序、跋和代跋全部是冯杰先生一人所作,是冯杰先生对张择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细节的个性解读。
插画意趣横生,令人莞尔。梦中请苏东坡写序如同庄周梦蝶,难辨虚幻和真实。
全书从衣、食、住、行、玩、乐六个方面,纵横历史和现实,糅合古代与现在,以宋朝的锅底,煲了一锅堪称麻辣鲜香的历史、文化、娱乐、八卦大烩菜,再现了大宋朝东京开封府繁华的生活。
该书可作小说玩味,比如《裁缝小传》:
王复春是少华县来东京发展的裁缝,后来竟成为这里最好的裁缝。
因赞助画家,被张择端添上了商业地理位置。他做的衣服剪月裁云、可身得体,请他定做衣服都得提前半年预约。
一天早晨,王家罗锦匹帛铺长凳上坐着一位顾客,凭王复春多年经验,知道是个官人。
王复春量好记好肩宽腰围后,问:客官在衙府任职多少年?
面对顾客不解的神情,接着解释说:我是想把衣服做好。年轻官员刚就职,春风得意,平时多是抬头挺胸,裁衣服就要前长后短。
当了两年官差,意气逐渐少平,知道收敛一些,衣服应该前后一样长。
若是当官年久了,马上要致仕,或新旧两党上下隔阂,失意不振,走路难免弯腰低头,做的衣服就要前短后长。
我也曾经看过一篇描写顶级裁缝的文章,说是衣服不可千篇一律裁得前后一样长。女性和腹部突出的要前长后短,而驼背的人则需要前短后长。
冯主席的剪刀更厉害,不光要弄准肩宽腰围,还透过现象看本质,裁剪技术里竟然藏着官场学问,真是让人过目难忘。
这篇文章,有时间:大宋年间。有地点:现开封古东京裁缝店。有人物:王裁缝和顾客。有情节:量体裁衣。有高潮:裁衣和官龄的关系论,以及顾客惊愕难闭的嘴。所以可做小说欣赏。
补记亦温馨有趣,深情绵长:我母亲是一位乡村裁缝,我爸工资不够养活全家,母亲靠温暖的手艺,修补生活的补丁。
柴米油盐都是手下剪出的,供我上学、吃饭、交学费,还用于我打架后赔人医疗费。
寥寥数语,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同身受,生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代入感。
“…撞开东京灰蓝色的早晨。大地明亮,闪开一道白色口子,便射来老天爷的光。”
“七十多年前,在谣言的裹挟里,姥爷携全家老小,推着一辆独轮车,从河之北涉水至河之南避难,先在开封郊区搭窝棚,看风向,要饭,打杂,贩运烟丝、姜黄…”
“半个世纪后,我又到开封贩运买卖,只是贩运诗歌和意象,私印非法诗集。尽管前后两项业务年代不同,但结果一样,干的都是赔本生意。”
“我二大爷是乡村一位通人,造过酒,淋过醋,碾过五香粉,卖过十三香,酿过酱油。”
“”河南是人口大省,闲人多,有使命感者多,我老家老者抄手取暖时关注的都是联合国秘书长的份内事。”
“”头发凌乱,形状如扇子,像人中的戴胜鸟,脚上带着泥和霜。”
“城门瞌睡了,主人醒着。主人瞌睡了,算盘醒着。全东京每一块城墙砖头都瞌睡了,算盘也是清醒的,不然何止京城,连天下江山都会是一本糊涂账。东京所有商人的盈利心思在一天十二时辰里都醒着,在骨子里分斤较两。”
看看这些优美、凝练、准确、诙谐、幽默、意味隽永的好词佳句吧!是不是赏心悦目的写景叙事散文?
“猪肉在汉朝最贵,到宋朝最便宜。我查过宋代物品资料,宋朝一匹马能换50头猪。”
大宋朝羊肉为贵,猪肉价贱。“因为猪肉贱,苏东坡才开发猪肉。”后人才得以有东坡肉,东坡肘子大饱口福。
“”宋朝猪肉价格:1两黄金=10两白银,1两白银=10钱,1钱=100文,1吊钱=1贯钱=1000文。
宋朝猪肉100文左右一斤。宋朝宰相月薪3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月工资30万元,能换3000斤猪肉。
县令月薪15两白银,相当于现在月工资1.5万元,能换150斤猪肉。”
“若严格区分,猪心、猪肝、猪肺、猪皮、猪腰子为“上水”,不需要清洗,可直接下锅。
猪头、猪蹄、猪肚、猪肠为“下水”,需要清洗方可下锅。”
“在苏东坡六十四载有生之年,他能吃到的蔬果有十二种:菠菜,莴苣,西瓜,黄瓜,胡豆,大蒜,芫荽,葡萄,石榴,小白菜,包菜,胡萝卜。”
“吃不上的菜有:番茄炒鸡蛋,烤红薯,煮马铃薯,爆炒青椒,烤玉米,花生米。”
“辣椒到明朝才经过墨西哥到浙江,荷兰到台湾,朝鲜到东北三条线来到中国人的餐桌。”
要想了解古代的币制,薪禄,饮食,历史,这是不是可以做工具书查阅参考?
我们接着往下看。
有一个同乡自学成画家,线条清楚,人物交织得不错。冯杰老师看他的画后,却建议把画中的苹果改成石榴。
同乡不解。冯老师说:宋朝没苹果,张择端当年没在《清明上河图》画过一个苹果。
同乡佩服地说:你说得有道理,去年有个游客教授说我是画匠,吃了没文化的亏,画一辈子也画不出来。
“宋、元画家画的马腿内侧都有一片黑,那是夜眼。没有夜眼,牲口都走不好路。明清以后,那一枚夜眼消失,细节被忽略,纸上那些马全成了瞎马。”
“《清明上河图》里有一匹惊马,画面只有残马的后半身。尽管没有画马头,但马大驴小,那应该是一匹马。
附近两头卧牛无动于衷,远处一头驴子却要惊起,因为驴对马的荷尔蒙气息有感应,马和驴相爱生骡,而牛则没有。马的气息绕过了牛而直达驴,张择端懂得生理学。”
“用祖冲之数米法查《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每个人前放一颗米,最后数米,方为实际人数。不会乱,不会重叠安排或吃空饷。”
后现代影视里唱菜受宋代店小二影响甚大。喊菜“响堂”职业的月薪比厨师高。唱菜又叫喊菜,行话叫“响堂”。
“扒羊肚…爆腰片…一只小鸡剁八瓣…”在宋朝屋檐下,一个人坐在那里,即使不吃不喝,只听“响堂”唱菜是否也是一种享受?
看了上面几段后感慨,真是自古以来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唱的。
也让我想起一件事,在一次文艺座谈上,漯河日报副刊编辑说,有一回一位朋友交给她一篇稿件,文采飞扬,辞藻旖旎华丽。
阅读后却发现,不到三千字的文章,不实不妥之处倒有上百点,就没有采用。
这和冯杰先生表达的理念不谋而同,同样印证了文化的严谨性和文艺的科学面。不但是写作,哪怕是绘画、唱歌,最后拼的也是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部红楼梦衍生了一个学问,叫红学。衍生了一个行业,叫红学研究会。上述种种,有没有感觉这部随笔也是一部《清明上河图》的学术研究专著呢?
它还可以做说明文,做天下闲逛荡之人的开封旅游指南图。
让我们追随冯杰先生的步伐,在藕花处,青楼处,折花处,向火处,拐弯处,花街柳巷,茶楼酒肆观美景、吃美食,看热闹,闲逛荡吧。
正如作者提示,本书有三种读法,一,从前往后看;二,从后往前看,三,从中间任意抽出一篇看。
快速拜读一遍后,我个人觉得可以根据目录,随意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读,具体可看一篇,看一页,看一段,看一句,看一词。
都说这部书看着烧脑,一读果然烧脑。为啥?文化体量太大,信息量太大,一遍两遍根本吸收不了。只作枕边书,不时翻看,查阅,慢慢消化。
(补记:该文发到作协群后,文友李明安老师@我,说苹果没画到《清明上河图》上不代表宋朝没有苹果,其实苹果在汉代已经存在,只不过不叫苹果,叫萘,林檎,频婆果等,看来我们还是得继续学习文化,挖掘历史,追本溯源,找对出处,弄准细节…总之一句话: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