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八大方言七》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江浙话。主要同行于江苏南部(不包括南京和镇江)、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吴方言使用人口将近一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吴方言区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和越国人使用的方言,所以又被称之为吴越语。
吴方言不是由古楚语分化出来的语种,他是一个独立的语种,因为远离中原,又长期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一种语种。不能因为吴方言发音和老湘语某些发音相同而去判断吴方言的出处。闽方言发音和客家话很多相同,湘方言又有很多字发音和粤方言相同,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某种方言出处的依据。中国方言除了北方方言,其他七大方言有共同发源地——河洛地区,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这七大方言有个共同点——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古入声的发音。某些方言有相同的发音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人认为吴方言极近中国中古时期的雅语,理由是古音因素、字音及语音要素与宋朝的韵书《切韵》和《集韵》所记载的高度吻合,本人不敢苟同。
第一;自秦统一中国后,每个历史时期的雅语都是以统一的中国首都语言为雅语。秦统一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那个时期的雅语就是秦语,也就是现在的粤方言。明朱元璋统一中国后,直至朱棣迁都北京,中国的雅语是下江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话。中国中古时期是从东汉末期至隋唐武则天时期,那个时期统一全中国的政权只有隋唐两代,而且他们刚开始建都都是在长安,离吴越方言远隔千山万里,怎么可能用吴越方言做雅语?
第二;如果说吴越方言的古音因素、字音和语言要素和韵书《切韵》高度吻合更是无稽之谈。《切韵》这本韵书早已失传,1947年只从敦煌出土《切韵》残篇,编号s2683,寥寥几页纸。《切韵》虽然只收录一万多个字,但有十几万字的注解,几页纸就能证明吴方言和中古雅语高度吻合?未免太草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