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通篇用的是“主体性”(subjectivity)而非“意识”意在提醒本文最重要的论点在什么
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会容易因为对哲学学科的肤浅想象,而轻易把哲学史解释为唯物论(物质第一性)与唯心论(意识第一性)的斗争史。这样的解释是不合理的。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基本思想虽然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二者最大的错误却十分统一。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作为现象的基石。唯物论认为,物质构成意识,从现象的规律中能一窥世界的本质。唯心论过于强调意识,物质的二分(并非唯意志论)。唯物论避开主体,看似更加科学地提出观点,实际上依旧没有绕过问题——一元还是二元(唯物论实际上加深了问题)。因为唯物论虽然认识到了因果律在客体上的永恒成立,但没有解释意识的存在——注意,是意识而非思维。意识于唯物论来说就像是凭空出现一般。何以有生命体验?何以有主体性?就这些问题,唯物论者必然只能不置可否而转移话题。
事实上,哲学不单单只有唯物唯心论。早在古希腊,泰勒斯就曾说过:“宇宙是活的并且充满了精神。”在中国则表现成道家庄子的“道”“天人合一”(更像是泛神论)这都是泛心论限于自然科学水平的朴素体现。
再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时期,以康德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摆脱了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影响后提出我们应对现实自身本性有更深的认识。叔本华深受此影响,把生命内省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现象的本质,因果律的本质)这是泛心论更现代的解释。
近代以来的泛心论则极受还原论的冲击。部分人认为泛心论难以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建立。但实际上,这样理解的人只是完全没有了解泛心论。
在这里我想对泛心论作出我的解读。首先来看泛心论的定义——“一切现实存在都有其主体性”。这个定义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论而非还原论。误解一是人们会认为泛心论中最基础具有主体性的存在是构建物质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等等。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泛心论中并不存在一个基本的物质承载主体性。定义中的“现实存在”并非指向个体和指定群体。“现实存在”想表明的是主体性是泛客体的。这样来举例:一个原子确实有其主体性(基于泛心论),而这个与它旁边的原子依然可以组成拥有主体性的系统。再极端地说,即使是不在同一国家的人依然组成一个拥有主体性的系统。看到这里,读者诸君一定有许多疑惑与反对,但还请继续阅读。
上面文字是我对泛心论的粗略解读。在讨论如何用理性思维看待泛心论之前,我有几点要说明——
其一是对主体性的认可并非对思维能力的认可。一个原子固然有主体性,但其主体性之低下让我能够完全忽略其思维能力而视之为零。
其二是对泛主体性的认可并非对共情的认可。
问:“既然我和其他人同属一个拥有主体性的系统,为何没有共情体验呢?”
答:“显然生物学证明了大脑是思维中枢,大脑是高主体性所必须依托的。而你与他人并没有同一思维中枢——虽然你们在泛心论定义中从属于一个主体性系统,但你们两个高主体性个体之间并没有神经网络交流连接,只有主体性及其低下的一个个原子分子在空间上连接,自然没有共情体验。”
高主体性原因是什么?每秒兆亿的神经信息交流,极复杂的感官系统与思维中枢,但这些杂多性的基础是什么?原子分子间的力学交互罢了。它的根源依托于基本物理力学———意志活动的必然性与无机体遵守的因果律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主体性的诞生与客体永恒的驱使性与受动性有关。万事万物互相驱使:地球重力让苹果落下,浮木随河水流淌,人类文明在大地上将矿产资源改造成一座座城市等等。我想说的是,万物之间的驱使与受动使泛客体拥有了主体性,而奇迹般诞生的智慧生命则是一个个低主体性的原子分子等粒子通过极复杂的驱使与受动形成的极高主体性的系统。一方面,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驱使”是主体意欲的外显,而另一方面“受动”也是意欲的外显。
也许读者诸君认为上面文字极其逻辑不清,毫无根据,那么在此我也做不出任何辩驳,只希望读者能阅读再三,若依旧毫无认同感,我也十分希望读者能有自己针锋相对的想法与我讨论
泛心论有助于击垮二元论的世界观。客体与主体必然是同一的。所有客体从属于同一拥有主体性的系统——宇宙,而意识归万物所有。有一点我想说:高主体性客体并不代表能够全然认识宇宙,无论主体性有多高。因为泛客体从属于同一主体,而主体于客体的特殊性体现在无法客观认识自身(杂论1中提到),因此一切妄图用超越认识客体的视角(“背后世界论者”)认识宇宙者(信教者,虚无主义者)都做的是无用功。泛心论不同于唯物唯心论,在于它忠于现象而又求更进一步地认识主体。这是我对泛心论的解读。
又:
问:“论证泛心论有什么用呢?泛心论有什么意义呢?”
答:“没有意义。但在我看来,求索精神就是人类精神。即使没有意义,也要赋予其意义。这是本文对存在主义的最好诠释。”
又:本文并不成熟,没有完全的逻辑体系,若想进一步了解泛心论的专业知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周瀚墨
20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