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圣书体学习笔记001
琢磨埃及文有段时间了,对琢磨的内容做了些小结:
1. 埃及文的结构类似于汉字的方块字
首先现代汉字并不能简单的等价于甲骨文,虽然甲骨文埋藏的位置更加接近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理位置,但实际存在这种可能:在甲骨文之后,东方的语言实际被外来的语言干扰打断,这使得现在汉语保留了一些甲骨文的结构,但更多的融合了外来文字的语法。一般认为甲骨文的语法和读音更接近西语,而现代汉字的语法和读音更接近埃及新王朝圣书体。
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都是从夏商与西周开始的。其中甲骨文存在的年代是夏朝和商朝,而现在汉字则定型于周朝。在周之前,汉字的语法和读音是根本区别于现代的。周文明毋庸置疑的是从商的西方迁徙而来的文明,西岐伐商,这是历史常识,中国现代的历史应该说最详细的记载也是起源于周。那么在商之前存在的文物罕见的夏是周添加的,还是本来存在于东方这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人类非洲起源说是普遍被认可的事实。那么很可能,商是更早从非洲迁出的移民建立的,周是后来从非洲迁出的移民建立的,而夏则是对商周从西往东迁徙的一种记录,是流动的王朝。至今什叶派的读音SHIA,与夏同音,似乎是巧合也不是巧合。不排除什叶派是中国先民一路东来的分支后裔。
实际上不仅中国学者认为埃及新王朝圣书体与现代汉语接近,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人很可能就是古埃及的后裔。瑞典的东方学者Palin伯爵,认为中文和埃及象形文字系出同源,并认为圣经戴维诗篇的中文翻译和埃及的丧葬文献大量趋同。圣书体研究学者Joseph de Guignes甚至提出中国是埃及新王朝的殖民地。
如果仔细研读埃及的圣书体,不难发现,圣书体有类似汉语的组字可能。似乎能构成一个个的方块字。字符的排列类似汉字中各种基本字符要素的结构关系。比如下图。
将图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划分,不难发现埃及文字的基本字符的组合关系和汉语有极大的相似性。
比如:
这个字和汉字的“利”结构相近
又比如
这个字和汉字的“撤”“胤” 结构相近
还比如
这个字和汉字的“荒”字结构相近
2. 埃及文字正反镜像含义是不变的
同样是这张图,不难发现图中的文字是以中间“𓋹”字符为中心对称书写的,对称书写在埃及文物中普遍存在,似乎是一种对对称美的简单追求。也同样意味着对称书写不改变埃及文字的意义。
3. 埃及文字的读写方向与动物头部朝向有关
这是丹麦学者Georg Zoëga发现的:埃及文字的读写顺序与动物头的朝向有关。比如下面的例子:
权威服从律法
其中:
𓀗画了一个拄拐的老者,意思是有资历的人,引申为权威
𓅱画了一个雏鸟,意思是羽翼不丰满的人,引申意义为臣服,仰仗,顺服,需要注意的是埃及的动词和形容词都与动物有关,其中表示情感的多与鸟类有关。这在现代汉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小心翼翼”,翼几乎没有异议的是鸟类的一个肢体结构。
𓇋𓄿画了一只猛禽盯着一支芦苇,芦苇在埃及被用作标记,也被用作制作笔,因此有记录,标记,书写的意思,芦苇还通常与信息有关,比如𓇍,长脚的芦苇,有信使的意思。
最关键的就是“𓇋𓄿”的组字关系,猛禽面朝芦苇,盯着芦苇,在主语省略的情况下,加入“我”字便于理解, “我猛禽般的盯着芦苇”或者“芦苇被我猛禽般的盯着”,引申的含义是严肃的盯着的信息,往往意味着严肃的记录或者律法。在这个字的结构中反映了把动和被动关系。顺着鸟头读过去是把记录监管,逆着鸟头读过去是记录被监管,勿论那种意思,都意味着信息是严肃的受控的。这形成了文字逻辑的自洽。
实际上汉语里“律”和“肃”有相近的结构要素。而“肃”就像立着的猛禽“𓄿”,也有左右两个腿,中间一竖两点像一个三羽的尾巴,在肃这个猛禽旁加上双人旁也就是芦苇,并简化肃的书写,就变成“律”。
再依据这种组字的逻辑,推广到造句,雏鸟的头的朝向也以为着把和被的关系,顺着雏鸟头朝向去读,就是把人或事景仰,依赖,仰仗,顺从;逆着雏鸟的头的朝向去读,就是被依赖,被仰仗,被顺服。
合起来𓇋𓄿 𓅱 𓀗的含义就是老者把律法依从,或者律法被老者遵从。简而言之就是“权威服从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