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拾穗:乌龙茶的由来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中国乌龙茶有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4大产区,以福建产制历史最长,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尤以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闻名于海内外。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风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部分绿茶区纷纷引进乌龙茶制作技术,进行“绿改乌”(即绿茶改制乌龙茶)。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普足大师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为圣树。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乡民请普足大师前来祈雨成功,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大师建寺修路,恩泽乡民,乡民称为清水祖师。大师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

有一天,普足大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树准备采茶,发现有美丽的凤凰正品茗红芽,不久又有山羌(俗称小黄鹿)来吃茶叶,他触境感悟,心中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于是把圣树叶采回寺里做茶,用圣泉泡茶,心想,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必定是天圣了。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的圣方。

清水祖师也把自己种茶及作茶的方式传给乡民。在南岩山麓,有一位名号为 “乌龙”的退隐打猎将军,在上山采茶追猎中无意发明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做出的天圣茶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乡亲向他学习,此后,用此工艺做的茶传播开来,都叫乌龙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