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买了一本新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前曾在樊登读书会听过此书的讲解,但听书与看书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听书你是跟着讲书人的思路去学习,而自己读书,会引发你去关注和思考,虽然需要的时间要长,但体会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当然看不进去书的人,把听书作为一个切入点,每天磨耳朵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总比刷朋友圈或看一些零散的公众号文章更有含金量,读书以及实践是你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我在养成爱读书习惯之后才体会到的,虽然这习惯也才刚刚建立,我也需要坚持把该习惯做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读书有所见作》所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今天我读了第一章的内容:管教孩子的常见难题
里面提到了4种常见的父母管教孩子的误区。分别是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还有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这让我立刻想到我家宝爸就是控制型和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的爸爸,比如孩子练琴,很不想练,这时宝爸会说:“你不好好练,下次就不要学了,把钢琴送给别人好了”,这时候就是典型的命令威胁,或者说“不练今天就别看电视”,这是典型的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不练琴和看不看电视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是父亲利用自己的权威设置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刚开始,孩子还能还哭带哄能练习,反复多次以后,孩子学会了逃避和放弃,从此再也不想碰钢琴了,因为她在弹钢琴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没有及时得到家长有效的帮助和鼓励,反而是无助和痛苦,对于父亲来说,他是想用激将法或者控制威胁让孩子受到挫折,指望孩子会更听话,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来说,这些挫折对她起不到长远有利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是发生在我们家的真实案例,曾经我也挺难过,总想找出这背后的原因,我尝试着和孩子沟通,我说:“宝贝,你和妈妈说为什么你不想学习钢琴?”刚开始,由于孩子对爸爸的恐惧,吱吱唔唔说不清楚。后来在我尝试着平静的和她说话后,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不喜欢弹钢琴,我是不喜欢爸爸老是说我这不好那不好的,老是逼着我。爸爸在家,我就不想练琴。”可见,练琴本身的困难不足以让她产生退缩,最大的原因在于从家长这里得不到正面的反馈,反而是消极的惩罚和批评。
读了本书以后,我知道了情感引导式教育理念,它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
书中提到情感引导,父母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要因孩子个性和脾气而定。了解孩子发育情况,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不恰当目标。注意孩子表达的任何情感,把孩难管教的时刻作为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对孩子的各种情感表示同情支持,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建立“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也要设定界限,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为孩子树立三思后行的典范,避免否定,怀疑或轻视孩子的情感,聆听孩子心声并复述孩子情感,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合作。
以上这些,我决定经常拿出来读一读,以此来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到,同时付诸于实践,与孩子达成更良好的关系,让家庭关系更和谐发展。
生活总会有挫折和困惑,这并不可怕,只要你肯学习,哪怕每天一点点,总会向好的方向前行,永远不要原地徘徊,抱怨,质疑,焦虑,除了让你丧,其他没有任何好处。
今天我学到了情感引导来教育孩子,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