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地摊经济新闻刷屏,我以前在四川也曾经有过摆地摊的经历,
我因脑瘤手术致残之前曾经与女儿的父亲失去了联系,当时因为帮我带大女儿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加上我有糖尿病身体也不好,为了陪伴女儿上学,就只好在四川摆地摊卖点小玩意儿。
当初我们那里平时是不能摆摊卖货物的,即使是平时摆地摊了,因为不逢赶集也没有人买货物的,只有逢四、七、十的日子逢赶集赶场的这几天摆摊才能赚点钱,反正也只能勉强的支撑着我和女儿的生活,还好当时还有娘家亲人和亲友们的偶尔接济帮助,精打细算地也能勉强应付过着日子。
我也是个喜欢折腾努力生活的人,摆地摊没有失败,也没有很大的成功,但是给予了我的力量和能量,让我坚持着渡过了独自抚养女儿读小学的那段艰难时间。
努力有时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重要的是你得思维正确,还能在正确的方向上。
如果让你去摆地摊,你会卖什么呢?摆地摊,我有经验,如果你正好要摆地摊,欢迎找我一起交流[爱心]
其实,生活不容易,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岁月一直在流逝,想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太多,那就告诉自己,首先不要害怕,然后不要后悔,因为昨天再也回不来,努力去做好! 感觉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的得太快 你也是如此的吗?
从一个管理者角度,肯定希望越规范越好,城市规范了付出的努力就有了收获,国家的政策没有变,只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考验的,是地方管理的水平,地方也不是管不好,而且管理的成本太高,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简单来说,就是对管理者来说性价比不高。
更奇葩的是,管理一般都是涉及很多行业部门,错综复杂,但只要任务没给这个部门,他们即使有职能也不会跳出来,自告奋勇的要来加入,而通常都是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被点兵点到的负责部门,一通操作,也不管科不科学,合不合理,先做了再说,有问题再改进,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最常说的一个借口,也是,本应是多部门合作出台的政策,变成某个部门甚至是某个人闭门造车想出的方案,怎么会真正有实际操作性呢,几率很小。
中国人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还真是要不得,但又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