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刘邦和项氏楚国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刘邦率军攻下邑县、戚县和下蔡县等县城,继续在泗水郡龙盘虎踞,他积蓄起来大批粮草和器械,以后打天下就会派上用场。

刘邦揭竿起义,有自己的根据地,他是最幸运也最威风的一个农民。

秦朝虽末年,但秦军依然有四十万之众,章邯又是带兵打仗的能手,六国复辟之后没人敢小看章总兵。

项氏楚国也在蒸蒸日上,很多英雄豪杰都愿意投靠项氏,楚军很快发展到将近八万之众,是消灭秦军的第一劲旅。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四月,刘邦的预料很准,秦嘉派别的楚国遭到项氏楚国的讨伐。

这叫一山不容二虎,兵强马壮的楚国才能自立。

事实证明,刘邦没有投靠景驹很正确,景驹只是个落后的老板,远不是项氏的对手。

项羽统领英布等猛将攻击秦嘉,秦嘉的三万多楚军主力大败,秦嘉死在了胡陵县城墙上。

景驹逃到梁地,两腿发软,迎来了英布的砍头刀,余众全部归顺项梁项羽,秦嘉派系至此灰飞烟灭。

英布是一个不专一的猛将,为什么这样讲呢?

历史的车辙轨迹告诉我们,英布先投降项羽,后来投靠刘邦,等到西汉王朝建国后,英布又背叛刘邦,成为造反派。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在正式和章邯决战之前,项梁派人通知燕赵等国:陈胜战败,生死不明,请大家来一趟薛县,因为我项梁要开会。

项梁兵锋正劲,接连二三兼并陈婴和秦嘉的势力,成为抗秦的急先锋。

因此项梁很想当六国的领头羊,享受一次当上诸侯之首的快感。

会议的重要内容是如何才能够攻克咸阳?秦朝已经末年,这个残暴的政府还能坚持多久?

项梁在薛县大会天下群雄,刘邦决定赴会,听从项梁号召,再向项梁借兵。

为了重振旗鼓,为了打败叛徒雍齿,刘邦就算要仰人鼻息,也要去开口借兵。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刘邦率领几个亲信来到薛县拜见项梁,巴结说道:“在下是名扬泗水郡的沛公,现在秦朝已经走向末年,而您旗下的楚军实力强大,您肯定能复兴楚国。”

项梁点头,鼓励刘邦几句:“你要为重振楚国的大业尽心尽力。”

刘邦说明自己目前遇到的难题:“我兵少,能不能给自己增派过去一支军队,用来攻打丰县,以后我一定会重重地回报你项大人。”

项梁点点头,允许借五千兵,五大夫将十人。

刘邦初来乍到,是新兵入伍,项司令为什么肯借兵给刘邦?

这是因为,泗水郡属于楚国,丰县却投靠了魏国,这不是打脸项梁吗?

项梁当然愿意助刘邦一臂之力,只要丰县光复,就是楚国的领地,直接划入项梁的账户。

刘邦借到的这支军队,十位五大夫级别的武将都是蒙面人物,史书上从不记载他们的相貌和存款。

总之这十人中没有名将,龙且、宋义和项声项它等干将不可能归刘邦指挥。

项梁提出来一个要求,刘邦借兵之后一时半会儿还不起,那就投靠楚军,用你的自由和才能赔偿楚军,跟随项氏一起对抗秦朝。

有借有还天经地义,刘邦答应了下来。

刘邦得到援助之后,就能找小人雍齿报仇雪恨,但是,要等到项梁的大会解散之后。

项梁开会,郑重发言,势力还小的刘邦当然要洗耳恭听。

一时之间,薛县很热闹,刘邦、吕臣和吴芮,以及齐赵燕等各国的使者都齐聚薛县,项梁坐在主帅的椅子上,开始讲述灭秦的计划。

项梁告知刘邦等人:“要想攻克咸阳,首先要击破章邯,打败四十万秦军。”

这是灭秦的一个大难题,六国都想成为抗秦第一主力,理想很美,但是最大的烦恼在于,章邯手握重兵。

六国哪个不知道,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如火如荼,最终还是在章邯的手上折戟沉沙。

薛县散会后,刘邦整顿兵马,率军一万多前往丰县攻打雍齿,要忘恩负义的雍小贼血债血还。

刘邦身先士卒,攻破城门。

雍齿意识到,一旦落入刘邦的手中十之八九斩首示众,因此雍齿迅速带着几百人逃到赵国投奔赵王武臣,侥幸死里逃生。

丰县失而复得的功臣是谁呢?除了曹参和周勃这些强将之外,主要是肯借五千兵的项梁。

项梁这次等于和刘邦分享了楚国的一部分股份,让刘邦尝尝甜头。

该报恩的总要报恩,刘邦整顿一下丰县的治安,便来到项梁的军营之中听令。

面对高高在上的项梁,刘邦敢于卑躬屈膝,高呼一声主帅,刘邦并不觉得暂时的低头是个耻辱,反而是一种磨砺。

范增以陈胜为反面教材,建议项梁要顺应民意,拥护楚国后裔为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

陈胜六个月就败亡了,这是前车之鉴,范增建议项梁汲取陈胜血的教训,不能自立为王。

就依照范老先生的话去做,项梁派人到楚地搜查楚国后裔,展开海选工作。

楚怀王的孙子芈(mǐ)心,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放羊,早上把羊群从羊圈里驱赶出来吃草,到傍晚的时候再赶回去,而且不能跟丢羔羊,要及时向地主交差。

芈心身无斗储,一个底层阶级而已,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派出几十个士兵,明显有用强的意思,把芈心带到了楚军军营,项梁和刘邦等人真的称呼芈心为楚怀王。

芈心咸鱼翻身,不再是落魄户+放羊娃。

楚国有了大王,就能形成号召力和凝聚力,招兵买马顺手拈来。

从此之后,芈心就再也摘不掉楚怀王的标签,就算项氏用强,芈心也必须勇于承受。

项氏崛起很快,项梁是章邯消灭陈胜吴广后遇到的第一个难缠的对手。

自从加入楚军之后,刘邦兢兢业业,作战勇敢,乐意听从项梁指挥,而且屡献良策,对战局的剖析精准到位,其表现让项梁项羽很满意。

自从刘邦投靠项梁后,张良还是厩将,负责看守和喂养战马,他并不甘心继续默默无闻,他想复兴韩国。

然而问题是,精兵强将从哪里来?刘邦现在依附于项氏,兵马钱粮有限,手里的资源不能满足张良。

张良再三思考之后,决定鼓起勇气,找项梁要军队。

一个卑微的厩将找项司令借兵,这是一种勇气和上进心,但是项司令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

项梁册封张良为司徒,韩成被封为韩王,张良统军一千多,前去攻打韩国旧地。

才一千多个兵,楚国正在和章邯争锋,不可能借给张良那么多兵马。

关键是张良要越打越强,张良要是能把一千多人发展到上万人,项梁才能看得出张良的价值。

张良要率军出征了,这就意味着他要暂时离开刘邦,不再向刘邦领工资。

在张良出征之后,项梁派遣项羽和刘邦进攻秦朝大将李由,他要亲自率军迎战章邯,分工合作两不误。

刘邦和项羽不负众望地率军攻下城阳县,并且屠城,此为一胜,这个热点消息惊动了三川郡守将李由。

仁爱有义的刘邦也有过屠城的记录,杀光全城平民,发泄心中的愤恨的同时震慑秦军。

在那个年代,屠城不是违法的,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有实力的军阀愤怒一来,就有可能屠城。

第一个要求屠城的很有可能是嗜杀的项羽,刘邦拗不过项羽,只好跟着项羽干。

和项梁交手期间,章邯胜负皆有,打得难分难解,项梁的金钟罩没那么容易就被章邯打破。

攻克城阳后,刘邦和项羽乘胜追击,在濮阳以东击败了一万多秦军,这是二胜。

章邯只好下令挖深了濮阳的护城河,决堤引入黄河水,构筑护城河,使得濮阳易守难攻。

秦朝带兵第一高手章邯为什么那么注重濮阳的防务?

这是因为,濮阳是东郡的治所,位于兖州,毗邻水路发达的黄河,不容有失。

一直都是攻城拔寨的章邯摇身变为守城专家,这是基于楚国强盛的事实。

刘项率军围攻濮阳,章邯加固后的濮阳就变成了一个坚固的碉堡,刘邦久攻不下,楚国尝到了攻而不克的苦涩。

刘邦和项羽只好放弃攻打濮阳,转而攻打定陶县,可是秦军在定陶县的防守也很牢固,楚军无法攻克定陶。

小小挫折不可能难倒刘邦,刘邦精神抖擞,和项羽率数万楚军直奔雍丘。

刘邦招兵买马又得到了勇猛骑将灌婴、靳歙和名嘴陆贾等,实力日益增强。

后来的战争证明,灌婴是张飞级别的将领,每一役都愿意身先士卒,先担任中涓。

一个底层小官,刘邦的贴身卫兵,要为刘邦挡子弹。

没有名将刚入伍就是猎头,灌婴就是如此,他从基层开始打拼,屡立战功,在刘邦的麾下崛起和晋升,在西汉王朝建国后一度为太尉、丞相。

陆贾,公元前240年出生,以幕僚的身份跟随刘邦,是一个名嘴,号称“有口辩士”,头脑灵光,富有辩才。

论军中名气,陆贾不如郦食其,更不如萧何,他更多的是担任幕僚和副参谋长。

还有靳歙(jìn xī),初入伍也是一名小小的中涓,他的优点在于敢打敢冲,不畏生死。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八月,刘邦和项羽指挥麾下的楚军步骑向雍丘发起进攻,围困守城大将李由,尽快攻破城门。

李由是李斯的长子,在秦军中仅次于章邯和王离,刘邦项羽当然想取得其首级,动摇秦军的士气。

刘邦很坚决地告诉项羽:“必须尽快攻破雍丘,剪除章邯的羽翼,掩护项梁在正面战场上对抗章邯。”

接下来将上演守城血战,守城的是大秦烈士李由,而攻城的则是楚汉战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

在持续多日的血战之中,李由的体力从充沛到透支,抵抗仍在继续,他亲自挥舞着长矛捅死了不少爬上城墙的楚军士兵。

到第四天时,李由的左臂中了一箭,血流如注,拔下箭头,为自己绑绷带疗伤,然后继续作战。

第五天,奋勇作战的楚军推倒了雍丘的城门。

刘邦的勇将曹参、夏侯婴最先率军冲入城中,靳歙随后,三人一起争功。

曹参捏紧手中长矛,率众斩杀李由,李由死时手中还握着长矛,还在瞪着眼睛。

这就是宁死不屈,大秦男儿的作风。

很难想象,秦朝末年,还有这样的忠义。

夏侯婴驱赶兵车大队杀入了雍丘,杀敌众多,因此被刘邦册封为执帛。

从会稽起兵到现在,项羽和项梁在几十次大战中出生入死,情比金坚,他甚至幻想着,有朝一日一统天下,叔侄两要一起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章邯已经在定陶县郊外布下一个麻袋,等着项梁舍命钻进去了。

项梁之所以会钻入章邯精心编制的麻袋,在于他骄狂轻敌。

秦楚鏖战,楚国多次取胜,项梁变为得意忘形,自以为灭秦在即,振兴楚国乃是必然,他的数万楚军主力就这样成为骄兵。

项梁看到的是章邯节节败退的假象,他忽略了章邯致命的一剑。

最先看出项梁骄兵必败的人是宋义。

宋义大胆进谏,希望项梁不要轻敌大意,而是全力对付百战名将章邯,楚军必须严阵以待。

宋义的话是忠言,虽然句句逆耳,但是字字千金。

可是项梁听不进宋义的劝阻,他二话不说派遣宋义出使齐国,不想再看到“胡言乱语”的宋义。

宋义不得不收拾好行囊前去齐国,他为了大局着想,可是却被项梁嫌弃。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定陶县郊外,秦楚会战,章邯和项梁两大司令官决一雌雄。

白日的战争互有胜负,难分高下。

等夜幕降临时,夜战高手章邯拿出夜袭之策,衔枚疾走,奔袭楚国。

反观项梁轻视秦军的心理再次作祟,楚军毫无防备。

结果可想而知,项梁被杀,无力回天,楚军主力伤亡过半,章邯的夜袭之策取得大圆满。

章邯打败陈胜吴广,现在又斩杀项梁,连续打倒三大统帅,树立起名将的标杆。

项梁兵骄败亡的消息一传来,项羽如遭雷击,勇猛的项梁也难逃项燕的厄运吗?

项羽虽然是冷酷残忍、性情粗暴的西楚霸王,但是他也有倍加珍惜的亲人,普天之下,除了父母之外,属项梁最亲!

刘邦安慰项羽:“项梁已死,楚军主力遭到重创,我们接下来必须慎之又慎,避开秦军锋芒,为项梁报仇只能在未来。”

刘邦和项羽并肩作战,和秦军斡旋,项羽不敢无视刘邦。

因为刘邦涉世很深,颇富韬略,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四岁,刘邦扮演了一个长者的角色。

眼下项梁被灭,刘邦项羽必须带着楚军走出低谷,发挥榜样作用。

反观楚怀王只能做做表面功夫,勉励部下几句。

当前楚国的局势是,楚怀王没有领兵出征的本领,刘邦项羽才是国家柱石,吕臣是元老。

每次遇到重要决策,楚怀王都需要问过项氏,项氏不支持的决策,不予通过。

只要项羽坚持己见,出声如雷,其他楚国大臣如吕臣吕青之流就难以劝阻项羽,芈心只能认同项羽的决策。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害怕章邯乘胜进攻,不得不迁都,放弃盱眙,搬迁到更远的彭城。

楚怀王放羊出身,不懂得攻城拔寨,要是让他亲自挂帅进攻章邯,肯定行不通。

虽然秦强楚弱,楚国刚刚经历定陶惨败,但这就是楚怀王迁都的理由吗?

楚怀王在避战,他不懂治国安邦和击退秦军,没有项羽、刘邦和吕臣的支持,楚怀王就站不稳脚跟。

刘项约定好,刘邦率军前往砀郡,项羽率军驻扎在彭城以西,吕臣所部驻扎在彭城以东,一旦秦军主力杀过来,三军就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章邯。

除了刘邦项羽之外,吕臣也是楚国的主要发言人,是一位老将。

定都彭城后,楚怀王还要分封,靠功名利禄收买人心。

楚怀王派遣刘邦驻扎在砀郡,任命他为砀郡守,兼任武安侯,而项羽为鲁公,封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

当听说楚怀王分封功臣时,刘邦乐于接受,但是不可能奢望楚怀王给自己大量援兵。

因为楚怀王没有实权,他只是名义上的中央领导。

在楚汉战争之前,刘邦要为楚怀王打工,和项羽做一回战友,一起对抗秦军。

很快刘邦率军来到砀郡,四处发布招聘公告,搜罗猛将谋臣。

砀郡拥有二十一个县城,刘邦驻兵于此后开始经营自己的地盘,单父县宛朐县蒙邑等县城相继被刘邦攻破和蚕食。

有了更多地盘和劲旅,在对抗秦军的过程中屡立军功,刘邦在楚怀王麾下才能拥有越来越高的话语权。

刘邦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为后盾,才能和项羽吕臣二人平等对话,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论年龄,刘邦比项羽整整大了二十四岁,项羽年富力强、热血勇猛,而刘邦成熟老练。

楚国迁都后,秦末第一猛将章邯没有乘胜进攻讨伐楚国,他经过深思后认为:楚地兵不足忧。

他认为,楚国定陶惨败后就要走下坡路,小小项羽不值一提,先讨伐赵国,再团灭楚国。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秦军伐赵,可是赵国并未冷静下来厉兵秣马,反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动乱。

武臣没有记住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他死在了叛将李良的手里,血溅邯郸城,让章邯得以乘虚而入。

赵国内乱,章邯大喜,秦军就可以迅速推进,节约时间,结果李良投靠秦朝,信都和邯郸都沦陷了。

左丞相张耳和大将军陈余拥护旧贵族赵歇为新的赵王,并且向其他国家请求援兵。

赵国孤掌难鸣,能争取到各国援兵吗?

答案是能,秦军四十万人马,是六国的眼中刺,因此六国名义上是在一起对抗秦军,有一定交情。

楚怀王接到赵国的求援信之后,不得不和项羽和刘邦等商量如何对付秦军?

至此,关系到楚国未来的军事会议在彭城首府召开,参会的除了刘邦项羽吕臣吕青之外,还有陈婴,和新的上柱国共敖。

这场大会的重要性无异于中共的遵义会议,必须明确抗秦方针,到底赵国值不值得救?

刘邦高声分析当前局势:“一旦赵国被章邯挥军消灭,下一个遭到秦师攻击的可能就是楚国,因此救援赵国是必须的。”

讨论中,楚怀王这个“领头老大”开口表态,分兵进攻方为上策,因为楚国的目前兵力不足十万,必须用智用计。

总共两路兵马,一路西征咸阳,另一路救赵国。

接下来就要决定由谁负责西征咸阳和讨伐章邯?

项羽毛遂自荐想要亲征咸阳,他要为项燕项梁报仇,让秦朝血债血还。

但是楚怀王和刘邦不同意项羽西征咸阳,因为项羽在楚国的形象不太好,众人都觉得这位项司令僄悍(piào hàn)猾贼,残忍嗜杀,会失去人心。

楚怀王和吕臣等意见一致,刘邦宽厚仁义,是西征咸阳的最佳人选,没有之一,以刘邦的仁爱,有实力收买秦朝的民意。

楚国高层之中,项羽是最倔的一个,他动不动就给楚怀王脸色看,一言不合就顶撞领导层。

楚怀王决定派遣刘邦统帅本部兵马向西进军咸阳,再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赐爵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五万楚军北上援救巨鹿。

刘邦大概有三万人,是他沛县起义后的全部家底。

以上就是这次会议的最终决定,不再更改,刘邦和吕臣举手赞同,项羽难以辩驳,也只能同意。

楚怀王让项羽和刘邦约定好,谁先攻克咸阳,活捉秦皇帝,谁就是关中王,刘邦和项羽都爽快同意这个约定,关中地区乃是帝王之地,非同小可。

关中王之约旨在鼓励刘邦项羽杀敌建功,楚怀王要让这两个勋将展开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嘛!

项羽只能担任副将,内心不满,只是没有在会议现场大发脾气而已。

在项羽眼中,楚怀王只是项氏扶持起来的一个傀儡王,没有实权,迟早被架空。

项羽自诩气拔山兮力盖世,他要通过楚军高强的战斗力让章邯臣服。

而刘邦进军咸阳会面临很多荆棘,比方说武关和峣关,对兵马钱粮需求很高,刘邦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不管怎么说,刘邦必须把握好西征咸阳的机会,壮大自己的声势和兵力,为以后的宏图大业积累资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