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会自然而然的呈现这些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都表明,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我们要在这个关键阶段抓住基础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储存能量。学生的注意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的。
本周,我学习的是“培养小学生全神贯注的习惯”这一课。本课主要包含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选择性,稳定性,分配性三个方面。三方面的结构非常的相似,都是从活动成因、主题班会和持续训练三方面来讲解的。
在培养学生注意选择性的思考与实践中,老师所选取的主题班会是《我能不看窗外事》。是通过小猫钓鱼的视频进行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小猫为什么没有钓到鱼?后来为什么又钓到了鱼?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分析能明白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印象。课上,老师还列举了小斌的案例,让人听了更加容易理解。家校公育上老师提出了几点措施?一、课堂上营造学习环境,二、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吸引他的注意,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三、个别辅导四、家校联系相辅相成。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力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他并不意味着注意力,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当注意的对象和行动有所变化时,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学生的现状就是很多同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可能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一部分老师所运用的主题班会是《我能坚持不分心》。是通过一个大西瓜,小西瓜的热身游戏导入课堂,再通过一心二用的小游戏,让孩子自己体会分心的缺点那么在这里呢,特别强调二年级的孩子很排斥别人,说他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不好,这样的话,他听完也不会有改观,所以我们选择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游戏,会让学生呢动动手体验一把明白专注比分析效果好的道理。游戏会增加学生的乐趣,比一味的说教更有效。那么在持续训练部分也是坚持在校教育和家校共育家校共育之中,父母平常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可以改善关系,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可以给孩子打气,用赞美肯定来引导孩子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等等。可以进行亲子互动,还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分配性就是指,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哦,学生不仅要选择专注在课堂集中注意力,还需要拥有分配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我校的学生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老师运用的主题班会《我能捡三不落四》。比如初试实力,讨论注意力分配的含义,那么就是先出是学生上课时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中两位同学的表现,并带着问题思考讨论那么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自己了解课堂上边听讲边做笔记,也是一种能力。通过活动体验,比如让学生边走边看,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用心用眼睛去看等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才真正懂得原来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是要努力去提升孩子们的注意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注意形象的比喻为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注意这扇门,才能照射进来,门开得越大,学习的东西越多,一旦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就无法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