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还是多赚点钱吧
(文/残灯旧卷)
一
昨晚在微信里收到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的水滴筹求助,说是她妈妈患了啥病,治病还需要30万,经过前一阶段的治疗,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了,不得已才在网络上发起求助。
我打电话过去得到证实后,二话没说,立刻给她转过去600元,不算多也不算少,聊表心意。顺便还和她聊了一会儿,安慰她:不要急,相信会好起来的。这句安慰的话明显显得很苍白,是因为一来我不知道靠水滴筹到底能不能筹到30万,二来我也清楚她家的状况:自己事业才刚起步,还没存多少钱;她爸是典型的工薪阶层,母亲退休前是厂房职工,每月固定工资,十几年来只能在温饱中养活一家人。
聊到后来,她突然愤恨的来一句:自己最恨的就是她爸了,一辈子没钱没出息,还他妈一副自命清高的样儿!
这话要是放在平时,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会批评她吧,你爸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学,你咋能恨他呢云云。但这次我却不便责备她,因为她现在毕竟还在焦急难过之中。
朋友恨她爸,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她爸是个典型的清廉标兵,不但自己视金钱如粪土,从不追求高品质生活,而且还经常一板一眼、一套一套地教育老婆女儿:人,这一辈子讲究的就是个平平淡淡,不要去和那些有钱人攀比,那么虚荣干嘛?看看那些进监狱的贪官污吏,哪个不是金钱和虚荣心害了他们?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够用就好,赚那么多有啥用?
然而朋友从小也有着很多同龄人都有的攀比心、虚荣心的通病,对她爸的谆谆教诲虽不敢反驳,但也从来都看不起。
她还曾告诉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她和同学去听了五月天的演唱会。可回来后,她爸却板着一副审犯人的脸质问她:你哪儿来的钱去听演唱会?她坦白是妈妈给她的。她妈妈知道她喜欢五月天,索性让她出去放松放松。她爸回头又立刻审问她妈:你哪儿来的钱?
其实,那点钱也是她妈平时节省下来的。
糟了那样一顿怂,从那以后,她对她爸的“恨”似乎越来越深。
我在心里也想象了无数遍她内心可能有过的“抱怨”:
爸,我听个演唱会怎么了?为什么别的同学能去我就不能去?
爸,你小时候又不是读不起书?为什么现在就混成这个样儿?
爸,你可是咱家的顶梁柱啊,为什么咱家连听个演唱会的钱都没有?
虽然我并不赞同她在听演唱会这事儿上埋怨她爸,但想想他们现在一家的处境,心里真的也不无感慨。最后我附和了她一句:是啊,还是有钱好啊!
二
没错,还是有钱好啊!
人这一辈子,就算你不求富贵,不求高品质的生活,钱也真的不是够用就好。
我认为赚钱至少要能满足两点,第一:满足柴米油盐、吃穿住行、上有老下有小的基本生活,这一点人人都懂。但还有第二点:要能随时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或许是疾病(尤其是大病),或许是天灾事故。当遇到这些意外需要有钱应急的时候,我们能及时拿得出手。这一点,有人懂,也有人不懂,即便在懂的人里,也有很多人心存侥幸。意外?人生哪有那么多意外啊!总觉得意外离自己很遥远。
有钱,不一定能解决意外,但至少在解决的途中,少走一点弯路,少受一点憋屈!
只要满足了这两点,讲真,我也只求平平淡淡,并不求大富大贵。
“梅艳芳比你有钱,请得起国内外任何专家,宫颈癌仍把她带走了;傅彪比你有钱,换了两次肝仍是走了;罗京比你有钱吧,淋巴癌去世了;王均瑶比你有钱,35个亿也没有换到一寸健康的肠子,直肠癌把他带走了!”
这是近几年很多长辈的微信朋友圈里常分享的文章。常被一些人拿出来教导大众:活着就好,不要在乎钱多钱少!
这些文章固然不错,但是这些文章重点是在告诫我们健康的可贵,而不是在批判金钱的无用!
有钱,虽然并没能治好他们的病,但至少给了他们更多治疗的机会,至少他们不用在马上就要进行手术的时候,还在东拼西凑筹集手术费,至少他们不用低三下四的跑去水滴筹、轻松筹这些网络平台到处求援助。
这些年流传着一个很火的词——财务自由。虽然,不同的人对财务自由的理解角度和渴望程度都不一样,但我认为,财务自由虽不是我们赚了钱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但至少应该是我们需要用钱的时候,不至于口袋空空。
如今朋友她爸面对着身患重病,自己却拿不出钱医治的妻子,是不是还在坚持着金钱是粪土的“崇高”理念。想想这种处境,自己都难免后背发凉。
人人都在追求财务自由的时代,你却还躲在自己的安乐窝里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才是时代最可怕的。
三
“你挂着LV包,包里装着胰岛素降压药;你开着奔驰宝马,肚子却顶着方向盘;你拥有百万的豪华床,却天天失眠。”
你的朋友圈里分享了多少次这种毒鸡汤了?试问:这之间有必然联系吗?说的似乎金钱和健康就是天生矛盾体。
事实上,当今大部分的富人,在获取财富的同时,比穷人更懂得获取健康,在生活上也比穷人更自律。
当你还赖在温暖的被窝里起不来的时候,扎克伯格、俞敏洪、史玉柱、马化腾们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跑步了;
当你还在纠结要不要省点钱,今年健身卡就不续期了,反正续了也去不了几次的时候,90岁的巴菲特每周还会去健身房三次;
当你一次次经不住大晚上烧烤啤酒诱惑的时候,李嘉诚、王健林们的作息养生表都实施了好多年了。
你见过几个开着奔驰宝马却肥胖油腻的?你见过几个挂着LV却是个病秧子的?别自我安慰了,反正我是没见过!就我所接触的行业圈子里的富人阶层,他们有坚持习武的,有坚持练瑜伽的,还有好几个坚持冬泳的......
在获得财富的进程中,富人们善于不断学习,不断开阔眼界,不断拓宽知识面,懂得如何规划工作和生活,懂得如何克服焦虑,懂得如何调节情绪,他们并没有因为获取了财富而损失了健康。
相反,好多穷人们,倒是往往和迷惘、焦虑、不思进取、懒得动、不自律联系在一起的,说句不好听的:穷人就别浪费时间去妄加揣测富人的健康了!
四
看看那些进监狱的贪官污吏,哪个不是金钱和虚荣心害了他们?
不错,贪官污吏们看着别人有钱了,自己渐升了攀比之心,于是为了捞钱,为了虚荣,不惜铤而走险,违法乱纪,最终走上一条犯罪的不归路。
但是,到底是什么引导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是金钱?是攀比心和虚荣心?
不是,爱财、攀比、虚荣,这只是人性的弱点,叔本华就说过:这种弱点是人类的共性,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有了这些人性弱点后,采取的是什么方式?是合法还是非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很显然,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他们在有了攀比心和虚荣心后,采取了非法手段。
樊建川,著名的建川博物馆馆长,34岁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46岁拥有20亿资产。什么?副市长能有20个亿?不要误会,人家是在即将升任市长之际,嫌工资太低,毅然辞职,37岁创建了“建川房产”,经过多年打拼才创下这笔财富。一个即将升任市长的人,衣食无忧,竟然还嫌工资低!但人家没有被蒙蔽双眼,没有走上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路,而是辞职后走正当合法的途径发财致富。
君子爱财无罪,只要取之有道。
突然想起高中时学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向往着贵族的生活,因为丢失了一条借来的高仿项链,背上了巨债,荒废了十年人生。老师告诉我们:玛蒂尔德的悲剧都是腐朽的拜金主义和虚荣心带来的。引导我们引以为戒,不要贪慕虚荣,否则毁了大好年华。
其实现在在我看来,玛蒂尔德的悲剧仅仅只是因为一场失误而已,借项链的时候没好好的弄清楚到底是不是真货,参加舞会的时候一时得意忘形没好好保管。如果这场失误不存在,那么这场悲剧就自然不存在,仅此而已!就算要站在至高的道德层面去批判人家,那也该批判她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奢华生活,而不是嘲笑她拜金虚荣。貌似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殊不知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不论在资本主义还是在社会主义,试问有哪个女人不爱美?哪个女人没点虚荣心?底层人民哪个不想过更好的生活?
爱财之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看你自己怎么做了。
通往一个理想,遇到挫折可能遍体鳞伤,遇到失败可能身陷囹圄,但我们反思的应该是我们的方向和方法,而不是一票否定这个理想。
五
最近两年在工作中结识了聂叔,一个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穿着有点土气的人儿,甚至有时经常见他穿上一件破旧的工装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刨土挖水沟。你第一眼见到他,会觉得他什么身份?是个普通的农民工?或许你想不到,其实他是那个工地的开发商,资产千万。聂叔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淳朴的农民,低调、毫无架子。
朋友她爸说人这一辈子讲究的就是个平平淡淡。
没错啊,但一个有钱人,同样可以把日子过得这样简单朴素,平平淡淡。
曾经单位有个临时工妹子,当时刚毕业托关系安置在我们部门,每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但这并不影响她高档次的消费。刚工作没两个月,向单位申请预支了两个月工资,同时又在一位同事那里借来1000元。干什么?不为别的,只为了购买当时新上市的苹果6。现在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单位了,但前几个月又传来她的消息,据说是在某信贷平台贷了高额贷款,每天被平台公司催债,家人都被弄的鸡犬不宁。
网曝某某大学生深陷校园贷背负巨额债务其实也早已不算什么新闻了。这些年蚂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以及各种各样的贷款平台遍地开花,年轻群体已进入了一个提前消费的时代。很多年轻人,明明只有挣一个钱的能力,却偏偏有着花两个钱的欲望,今天没了可以提前花明天的钱,这个月没了可以提前花下个月的钱!
一个没钱的人,就算是欠债,都要把日子过得奢侈享受。
所以啊,你看见一个人表面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和他有多少钱还真没有必然关系。你想要平淡还是奢侈,不是钱在引导你,引导你的你自己的内心。
六
钱,虽是个身外之物,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它不能带给我们全部,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却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来帮我们一把。
还钱与清白吧!别再让它背负罪恶之源的骂名了,真正的罪恶之源在人自己。
没事还是多赚点钱吧!千万不要钱到用时才觉得它有用。
最后,祝愿我那朋友能早日筹够30万,母亲的病能早日康复。